• 110阅读
  • 0回复

一幅晚年安乐图——记琼湖公社敬老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6
第6版()
专栏:

一幅晚年安乐图
——记琼湖公社敬老院
鲁江
湖南沅江县城北,洞庭湖畔,橘林丛中,有一座漂亮的房屋,这就是琼湖公社的敬老院。
这敬老院四周,风景如画,异常幽静。高大的房屋矗立在小山坡上,三面环湖,前有菜园,溪水缓流,橘林成荫,花气袭人。琼湖公社的一些老人家,就生活在这里。
跨进敬老院,看到北屋廊沿下,坐着一排头发斑白的老太太。在暖烘烘的阳光下,有的老人在切晒红苕干,有些在谈家常,有的在看报,好几位老人闭着眼睛在养神。
女院长文春秀听说来了客人,连忙从屋内出来,一面招待烟茶,一面给我们介绍:“西边是膳厅,两边是男寝室、女寝室,中间俱乐部是客厅也是老人的休息室。寝室男女分住,每四位老人住一间。杨望森、郭有秀,谢贵华、姜秀英是两对老年夫妇,各住一个单房间。老太太谢发秀、聂和秀平时很合得来,希望住在一起,院里就把她们安排在一间寝室里。”
院长和老人们带我们来到俱乐部,这里到处打扫得干干净净,瓶里插着鲜花,桌上摆着许多图书、画报、娱乐品,还有社里送来的鲜橘,墙边放着一排躺椅,有个老人正躺在椅上休息。走进老人的寝室,每间都有天花板和地板,床上挂着新蚊帐,铺着厚厚的稻草,垫絮上铺着新的花床单,一床床的棉被折得整整齐齐,每间寝室都有一套茶具,这些东西都是公社发给的。老人们从家里把自己喜爱的箱柜、用具也带来了,还有镜子、梳妆台、烤火炉等等,日常用的样样不缺。冬天淡淡的阳光,照射在明净的大玻璃窗上,屋内显得格外亮堂、舒适。
老人引我们来到食堂,墙上贴着一副老人自作的对联:
“想从前,起早睡晚,日晒雨淋,到头来少吃少穿,唉声叹气,埋怨自己命苦;
看今天,丰衣足食,益寿延年,每日里无忧无虑,欢天喜地,感谢党的英明。”
食堂里编的桌次,完全按照老人的意见,夫妇俩口,平时合得来的都编在一起,有病的隔着吃。吃中午饭了,老人们相互搀扶着走进食堂,身体残废和眼睛看不见的老人,由服务员把饭送到他们的手里,吃完又帮助添饭,同桌的老人也把菜不断地夹到他们的碗里,暖钵炉放在桌子中间,把菜炖的热烘烘的,老人们边吃饭边说笑。
老人们见人就称赞这里吃饭不操心,吃得好,吃得暖,比在自己家里单独过日子强过百倍。
这里的二十二位老人,原来都是农业社的“五保户”,年纪最大的九十岁,最小的六十四岁,其中十七人讨过饭,五人当过长工。九十岁的老人谢发秀,她的遭遇最悲惨。她告诉我们:她生过六个儿女,五个没有救住,剩下一个儿子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四十岁死去了老伴,从此孤零零一个人,抱着一根棍,讨饭流浪漂泊。七十岁的老人李求仁,七岁开始给人看牛,结过两次婚,因为贫穷,前妻病死了,后妻跟人走了,剩下他一个人给地主扛了三十多年长工,过着孤单的日子。
提起往事,老人们一肚子的苦水吐不尽呵!
可是,一提到今天,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忽然开朗起来。坐在我身边的老人杨望森说:“我们老俩口都是做过多年长工讨过饭的人,年老不能劳动,又没有半个儿女,在旧社会一年到头风打头,雨打脸,吃没有吃的,穿没有穿的,想后来必定是沟死沟埋,路死路埋。现在可好啦!我们双双进了敬老院,生活过得热热的,人多又不寂寞,毛主席把我们安置得多好呀!”九十岁的老人聂和秀,因为无儿无女,从前总是经常悲怨命苦,一有病痛,就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早些死,这时候她说:“莫说自己不想死,就是活上一百多岁也还不嫌自己老啦!”
老人们在这里享受着清福,可是,长年劳动的双手总是闲不住。敬老院文春秀院长告诉我们,在进院的那天就给老人讲清楚了,到这里的目的是好好地养老,不给任何生产任务。但是老人从进院的第一天起就不肯闲着,每天总要找一些轻活干。我们看见好几位老人,他们正在编竹篮,编的很是细匀好看。到饲养室,看到一位老大娘在热情地帮助服务员喂猪。已逾古稀的老人谢贵华,有四十多年的种菜经验,他进院时,将自己的锄头、爬锄、箩箕都带来了,一进院,就邀着杨望森把门前两亩菜园要来种,如今园里的青菜长得又肥又嫩。九十岁的老大娘聂和秀、谢发秀,从小会做一手好针线,进院后,把藏起多年的针线又拿出来,两人常坐在炉边绣花消遣。老人们从事这些微量的劳动,给自己生活上添了不少活力。他们劳动已经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调剂生活,增进身体健康。
傍晚,我们告别了老人。我们为这些老人们的幸福晚年深深祝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