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胜利的第一步——记古城公社大办工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7
第3版()
专栏:

胜利的第一步
——记古城公社大办工业
高李
色彩鲜明的图景
来到宿迁古城公社的人,要想了解公社办工业的情况,最好先拣一个晴朗的日子,走上环抱这个公社的老黄河堆,巡视一番。这时候,阳光普照大地,远远近近,一览无遗。在人们眼前,可以看到:横贯这个公社的坦荡的徐(州)淮(阴)公路上,矗起一座座五彩缤纷的“跃进门”,它宣告今年农业取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公路两侧,撒开了已经竣工的河网化工程,纵横交叉的沟渠河道,构成了整齐划一的棋盘格;大渠里碧水泛漾,堤岸上,二、三尺高的杨树、梨树、苹果树夹着幼嫩的青竹,在微风里婆娑起舞。而在广阔的墨绿色的田野间,一排排新盖的厂房,从公社中心的双庄,向四周蔓延开去。红色砖瓦和屋面的干草被阳光射得闪闪发亮。然后,可以发现不少高高矮矮的烟囱,那里面,有玻璃厂笔杆形的长烟囱,有食品加工工厂的四方烟囱,还有密密麻麻、排成阵势的水泥窑烟囱。它们,从树丛和屋群后面,争先恐后地伸向天空……。
在这过去曾经洪涝肆害、十年九灾、地薄人穷的地方,出现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图景,谁都会感到激动的。不!岂但是激动,人们不难从这种景象里感到1958年农村大跃进以后的兴旺气象,体会到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工农业并举、大办工业的指示,是多么正确!
新形势和新任务
对于办工业,古城公社的干部和社员,都很难说有什么经验,只是在1958年春天,突击生产过一阵子土化肥、土农药,满足了当时贯彻农业增产措施的紧迫需要。全面而有计划地大办工业,还是在去年秋天10月份以后的事。那时候,十四个农业社合并建成了古城公社,秋季粮食和经济作物空前丰收的局面已经肯定到来,人们不能不看到公社化和农业大丰收以后所带来的许多新问题。
古城公社大办工业,就是从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明确认识到公社必须工农业并举、大办工业开始的。通过辩论,使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社员们看到,首先,登场的大量粮食和经济作物必须及时加工处理,这是一个异常繁重的任务。像山芋,古城公社种了八千多亩,单产量三倍于1957年,总产量至少也在一千万斤以上。这么多的鲜山芋,除了食用的一部分,其余要赶快切片晒干保藏起来,或者当作原料来加以利用,才不致于造成浪费。这些处理工作,光靠人力来进行是不可能的,因而就需要有足够的山芋切片机,需要有加工工厂。
再说,为了1959年更大增产,不等秋收全部结束,全公社就组织了四千多人投入高标准水利工程的战斗,后方的秋耕秋种、挖沟打井也不能耽误。这就需要立即设法制造大批改良农具,挖土、运输工具和其他器材。当然,也必须及早准备数量、质量都比1958年春季更多更好的肥料和农药。
仅仅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按照公社党委会的初步规划,除去十个由乡、社工业归并成的工厂外,还得新建五十个以上各种性质的工厂才行。可是,立即兴办五十个工厂,谈何容易,机器设备、基建材料、人力物力都从哪里来?后退,谁都不甘心;而要全靠县里来帮忙,怎么也说不出口。
古城公社通过干部会议,群众大会,生产队分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广大群众的思想上得到了一个明确结论:只能千方百计、自力更生,根据农业的要求,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因陋就简地来大办工业!于是,配合着水利工地上的紧张战斗和秋耕秋种的展开,一个群众性大办工业的热潮,也在古城公社掀了起来。
农民动员起来了
成千成万的农民动员起来办工业,这事情本身就够动人的了,何况,他们又是在厂无设备、手无寸铁的情况下创办工业,而且还得边建厂、边生产,一点也不能耽误时间和任务。
困难重重,但人们用集体的力量把它一一征服了。
工厂需要厂房。机关部门首先让出房子,接着社员们也各自把可以腾出的余屋打扫干净,借给公社使用。新民大队那条小街,几天功夫就变成为工厂区,围着那条笔直的小街,这里是造纸厂,那里是缝纫厂,巷子里是编织厂,街道尽头,是即将从后庄迁来扩大生产的制硝厂……。
有些厂,像玻璃厂、酒厂、糖厂等规模较大,需要新建厂房、安装炉灶设备。公社发动社员献计找门路。立刻,一个一百多人的建筑队伍组织起来了,一百三十多辆平车编成运输大军。人们把废弃在各个角落的砖石瓦块清理出来,运到建厂工地上去;人们把家里的废铜烂铁、大小树段折价卖给公社,充当制造各种工具的原料。
十五天功夫,六、七十间新厂房盖起来了。公社领导机关所在地的双庄西边,出现了一大堆挂着各式招牌的新工厂。
厂房还没造好,器具还没周全,第一批三百多个男女社员欢天喜地来工厂上工了。那些专业的、非专业的能手巧匠,铜匠、铁匠、补锅匠或者木匠,即使仅有一点半丁手艺的人,都走上了工业建设的岗位。更有不少昨天还是道道地地农民的新工人,进厂第一天就投入了生产。
就这样,古城公社和所属七个大队,仅仅投资二万五千元(包括工具设备基建材料折价在内),根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在五十天不到的时间内,一鼓作气,兴办了一百二十多个社办的、队办的工厂,它们包括了铁木机械修配、化肥、农药、制硝、麻刀、食品加工、棉花、棉秆皮、饲料加工等等项目。参加这些工厂长期劳动的有一千一百多人,同时,采取亦工亦农的制度,吸收一部分人参加短期劳动。
创造性的劳动
当然,办好工厂并不能只是解决厂房设备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人怎样多快好省地搞生产。在这一点上,古城公社的人们进行了出色的创造性劳动。 古城机械工厂是最容易引起社员感到自豪的工厂之一。当初创办时,只是一间空荡荡的旧房子,一个在当地修脚踏车的工人王世元,还有丝毫也不懂机器的孙克昌等几个伙伴,他们刚刚放下锄头箩筐,被调来负责制造公社需要的机械和农具,设备只是几把扳头和钳子。办工业一定要有机械工厂,厂牌挂出去了,任务也压上来了。许多农具急待修配使用,哪怕缺少一个小小螺丝都是关键。河工上需要大量用滚珠轴承去武装的车子;铁匠炉旁正在锤打各种工具的模坯,需要加以刮磨;山芋、胡萝卜、甜菜都登场了,需要加工用的切片机……。这一切,就是说,必须立即弄到能够切削金属的车床,没有它,还能算什么机械工厂?
王世元可真犯愁了,现在不是怕生手能不能驾驭机器,怕的是弄不到机器。他和同厂的工人们商量:买新的,公社哪来这么多钱;何况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东打听,西奔走,到头来只能下一个狠心,自己动手造!公社党委会一听他们的决心,坚决给以支持。
他跑上宿迁城去了,因为他那六十多岁的父亲王克昌在县的铁工厂做工。王世元一股劲地蹲在这家厂的机床旁边,看人家怎样操作,看机床怎样转动和切削。通过几天的揣摩、询问,他了解到车床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结构,于是,跑回公社,找了同伙的孙克昌等人,用那些简单的工具,利用收集来的废钢烂铁,干了起来。
可是,机器终是机器,不像搭积木那样容易。王世元等在制造这台车床中,遇到困难,他就不管白天黑夜,一口气跑十二里,到县铁工厂去讨教。半月以后,“古城”式车床终于诞生了。接着他们又装配了第二台。
有了车床,很快甜菜切片机制造出来了,缝纫机制造出来了,一切需要加工修配的金属用具都有了办法。通过实践,王世元和所有的工人都掌握了车床的切削技术。
在古城公社,打把镰刀都要上宿迁城的时代,从此宣告结束,公社开始拥有了相当周全的一个工业网。
胜利的第一步
那么,办工业究竟对公社带来了什么好处呢?让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
为了支援1959年农业更大跃进,全部实现河网化,改旱地为水浇地,广种高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从去年10月份到年底,古城公社铁木工厂生产了工地运输木轨道五千多公尺,铁轨道五百多公尺,造出了六百多辆装有滚珠轴承的轨道滑车。原来河工上的工效,包括挖土运土,每人每天不过五、六方,七、八方,铺设了这些东西后,就提高到每人每天二十方左右,而且劳动强度大为减轻。为了使人们不用肩膀挑土,他们设计制造了五千七百辆青年式推土车。这怎能不叫河工上的战斗员深深感激铁木工厂的有力支援呢?
同时,公社里的大批粮食和经济作物都得到了及时的处理。一部分用不了的山芋正在制造成淀粉;甜菜正在被自造的切片机刨成碎片,投进锅子蒸煮,熬出品质良好的赤砂糖;大豆,正在油厂里榨成纯油……。
不仅如此,大办工厂还广泛地利用了那些过去都被当作废物的原料,使人们看到,工业上的综合利用为公社增加了多少财富。像淀粉渣子,山芋上切下来的茎须(俗话叫山芋茆子),成为酒厂的原料,用它们酿出了六十五度的白酒,再进一步制成九十五度的酒精,酒厂出来的最后的残渣还可当作牲畜饲料。那些过去顶多换几块糖的破布烂棉花进了麻刀厂,造出建筑上需要量很大的材料。
至于办工业有利于社员生活的改善,每个人也感受得很亲切。全社在12月发动了一个大搞剥棉秆皮、编织、烧土硝和人造煤球的突击运动,因为这些东西的生产都有时间性,而且可以立即脱手变成现金。在分配工作还没有定当以前,公社可以用这笔收入分配给社员作过年用的零用钱,这真是一举数得的措施。连那队队都有的缝纫厂,也以最少的人力解决了全社上万妇女的大问题。
根据初步统计,这些工厂到去年年底,产值达到四十万元左右,大约相等于全社棉花的总产值。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年前还基本上没有工业的这个公社,现在,工业产值已经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25%以上了。
事实令人信服地看到:虽然古城公社的这些工厂,还需要进行整顿巩固,但在这不平凡的时代里,沿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和道路,他们向公社工业化跨出了胜利的第一步。毫无疑问,有了两条腿走路,接着而来的必将是更加巨大的第二步,第三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