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窗明几净 气息清新——天津新立村人民公社一个村的卫生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7
第6版()
专栏:

窗明几净 气息清新
——天津新立村人民公社一个村的卫生见闻
本报记者 洪敏生 朱泽民
张贵庄村是天津市郊区新立村人民公社九十一个村庄里的普通一村。公社卫生保健网的建立,改变了这个普通村庄的面貌。
当我们走进村子,早晨的阳光,照在一排排平房的洁净的玻璃窗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家家屋子的墙角,都刷着一尺多高的白浆。在村口的篮球场旁边,成群的青壮年社员,在一个有两层楼高的水楼前打水。村子里的马路也打扫得很干净。全村划成几个卫生区,每片都有专人负责环境卫生工作。马路旁设有垃圾箱,在交通要道的路角还有公共厕所。家庭和个人的清洁卫生也都订立了制度,红十字卫生员和小学生们要定期检查评比。我们在几家敞着大门的社员屋子前,向里望了望,院子收拾得有条有理,相当整洁。住在“敬老院”里的七十一岁的老大爷蒋德麟,谈起这个村子过去的景象时说:在旧社会里,根本谈不到什么卫生,村子里的马路上是屎尿和垃圾,村头上的粪堆比房子还高。一到夏天,苍蝇蚊子成群结队。小河里的水,什么脏东西都有,当时没有井,人们只好喝脏水。闹肠胃病的人最多的时候竟占全村人口的60%左右。而今天,张贵庄的卫生面貌大大改变了,社员们为它写了一首快板诗:“社员起早把路扫,扫的道儿发亮光;扑麻雀、堵鼠洞,过冬蚊蝇铲除尽;从今我村面貌变,人人身体强又健;生产干劲冲破天,三天任务一天完。”
我们先到张贵庄村的保健站去访问,正遇上第二小队的一个女卫生员下生产队,队员们正在离村子五、六里地的苇滩上割芦苇。这个小卫生员,左袖上套着一个卫生员的袖章,右肩背着一只药箱。在路上她告诉我们:张贵庄中队已经培养、训练了一百六十四名卫生员。保健站的大夫每周给卫生员上两次课,当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现在大家已经懂得了有人消化不良就给
“胃舒平”药片,有人胃酸过多就给“苏打”片,也具备了一般的急救、护理等知识。卫生员下地生产时随身携带保健药箱,碰到一些小病小伤就可以及时医治。我们走到半路上,迎面碰到从芦苇滩送饭回来的队长,他老远就向卫生员招呼:“快去吧,有社员的手割破了。”我们刚一走到苇滩,马上就有四、五个社员围上来,请卫生员包札伤口。她熟练地给大家一一包札好了,放下医药箱,就同大家一起搬运芦苇捆子。社员刘振彬告诉我们,过去生产队里没有卫生员,有人手割破了怕耽误生产,就抓把土堵住伤口,又接着干活。他记得自己在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干活把脚割破了,因为用泥块堵,感染了 细菌,伤口发炎化脓,在家里养了 一个多月,没能下地,既耽误了生产,又多花了钱,人也吃了不少苦头。他说:“现在生产时有点小病小伤,生产队的卫生员随时就给医治了,真是方便!”
从芦苇滩回到村子里,张贵庄党支部书记李祥向我们介绍了村子里建立卫生保健网的经过。他说,中队成立了卫生队以后,有了自己的保健站、产院和食堂、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公社工厂等基层专业卫生组,培养了大批不脱产的卫生员。目前,已基本上做到:社员小病小伤不离生产队,由卫生员处理;轻病轻伤由保健站的大夫医治,大病大伤送公社的卫生院;卫生院不能治的就及时往市里医院送。社员们有了病一般能就近就医,大家很满意。过去社员们有点小病小伤去联合诊所诊治,来回走路再加上等候门诊,就得花费两个小时。生产队有了卫生员,就节约了不少时间。第一小队的卫生员平均每天能治疗十多人的小病小伤。张贵庄有两千多人,如果每天有三十人的小病小伤在生产队解决,就可以节约六十个小时,相当于七个半人的整日劳动。
中午,我们到第二小队的中心食堂,果然景象不同:进门的地方有一个洗手处,放着面盆、手巾和肥皂,出口的地方有嗽口处。我们穿过厨房的时候,看到一个砌着九口锅的大灶,刷洗得亮光光的,切菜、和面都是用的机器,既清洁又省力。用的碗筷也都用开水烫洗。墙上贴着炊事员们的保证:做饭前洗手,每次饭后擦一次桌子,扫一次地。围裙天天洗,两天洗一次头,勤剪指甲。她们做饭时是炊事员,开饭时是服务员,同时又是食堂的卫生员,轮流值日,检查督促食堂的清洁卫生。卫生工作的好坏,是她们评比的重要条件之一。食堂特为老人们做比较有营养的菜和容易消化的软饭。对有病的社员,食堂还专门为他们做“病号饭”。我们和社员们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棒子面团,社员们边吃边谈,有人说,这面团又鲜、又热火,吃下去出一身汗,把一天的疲劳和寒冷都驱除了。吃完饭,和食堂的卫生组组长许善英谈起来,她为什么把食堂搞得这样干净?她说:“食堂工作十分重要,社员们吃好、吃饱,下地干起活来才更有劲。过去在家里,饮食卫生不注意,闹了病至多也不过一家子不舒服。咱这五百多人的大食堂,要是不干净,让社员们得了病,影响生产有多大!自从社员们在公共食堂用饭,四个多月来,还没有发现有人闹肠胃病呢。”
接着,我们去参观幼儿园和托儿所。只见一排排小毛巾挂在盥洗室里,为了保证孩子们眼脸的健康和清洁,这里实行了一人一巾和流水冲洗手脸的制度。保育员还提出
“四勤”:小孩脸、手、屁股洗的勤,小孩衣服被褥洗的勤,饮食花样换得勤,孩子碗勺烫得勤。保育员陈秀英说:她们和孩子妈妈还订了合同,互相检查督促。早晨妈妈们送孩子来的时候,她们要对孩子进行晨间检查,如果发现孩子体温超过三十七度就马上送到隔离室。由于她们在保健站大夫那里学习了简单的急救、儿童常见疾病的鉴别和护理,保证了孩子们的健康。第二小队托儿所的六十七个孩子,到目前没有一个得麻疹。
生产队为了照顾妇女的生理特点,组成了妇女生产队。我们走出托儿所,正好碰上二小队的妇女队长王桂兰。她向我们介绍了小队新近建立的“三调三不调”的妇女劳动保护制度。她每天在分配农活时,对月经期的妇女,调旱地劳动,不调水地劳动;对孕妇调轻劳动不调重劳动,对哺乳期的妇女调近处劳动不调远处劳动。自从实行了这个制度以后,女社员没有一个不说好,干起活来更加有劲了。(附图片)
新立村人民公社基本上作到了小病小伤不离小队,轻病轻伤不出中队。这是张贵庄中队的红十字卫生员在给社员治疗。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