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人民公社中的新家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7
第6版()
专栏:

人民公社中的新家庭
在农村,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出现了千千万万个民主团结的新家庭。这个专栏里所反映的情况,是北京市南苑人民公社西铁匠营第一生产队几个新家庭的生活片断。 ——编者欢乐的家庭
傍晚,生产队收工了。妇女队长陈秀兰从田间回来,先把炉火通了通,然后洗了手和脸,换了件干净的蓝布罩衫,便去公社食堂打饭。她丈夫从幼儿园接回大孙子小青,不一会儿媳妇玉林抱着刚满两个月的老二也从娃娃组回来了。一家人围着火炉,开始丰盛的晚餐:热腾腾的白米饭,香喷喷的炒白菜。正在吃着,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小青熟悉地探头望了望,大声喊爸爸。小青的爸爸叫王立金,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他在离村子不远的一个机床厂当铸工,每晚回家住宿,孩子看见爸爸回来,便不肯老老实实坐着,硬要爸爸给他唱幼儿园新教的“阿姨好”的歌子,王立金正在为难,扩音器传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孩子睁大两只小眼睛注意地听着,听到扩音器里真的有一个小朋友在唱“阿姨好”,孩子便站起来拍着小手跟着唱:
“阿姨好,好阿姨,阿姨好像亲妈妈,见了阿姨笑哈哈……”。饭后,儿媳玉林给老二喂完奶,拿着书和笔去学习班,不一会李文秀来找陈秀兰一同去炕头组学习(注:炕头组是小型的学习组,主要为了便利有孩子的妇女学习),王立金哄着孩子,嘴里还哼着什么曲子。孩子的爸爸变了样
早晨起床后,李茂连帮着两个最小的孩子穿好衣服,领着他们去幼儿园。临走前嘱咐妻子殷秀凤早点去生产队干活,不要迟到了。走出大门又回头说,烧火的柴等他下地回来去挑。对丈夫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深深地体会到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美满,不由得对着丈夫会意地笑了一笑。
在人民公社建立以前,殷秀凤被四个孩子拖得寸步难行,那时李茂连对孩子、家务事连问也懒得问一声,用殷秀凤的话来说,在家里他是一个
“跌倒油瓶不扶”的人。有一次,因为殷秀凤下地回来晚了,中午饭没能按时做好,李茂连就大发脾气,指着殷秀凤的鼻子问:“你为什么不早点回来?”殷秀凤心想,你给农业社干活,我也给农业社干活,谁也没有闲着呀;就顶上一句:“你为什么不能做做饭”?这下火上加油,李茂连理直气壮地说:“难道叫我做饭看孩子吗?”两人吵了一顿,最后李茂连还认为自己有理。自从人民公社建立后,社里办起了食堂和托儿所等一系列福利机构,殷秀凤很快地全力投入农业生产,月月领到自己劳动换来的工资。她觉得现在才彻底解放了。李茂连也认识到过去不能帮助和体贴妻子,是夫妻之间不平等的表现。从此,他主动地关心家务事。进城
1月5日,是生产队的休息日。头一天晚上,社员王隆义一家人便商量如何过假日。大儿子提议进城去陶然亭玩,三女儿说快要过春节啦!动员妈妈上百货大楼买花布做衣服,王隆义的妻子何淑倩害怕进城要花钱,推辞说她要在家缝缝洗洗没工夫去。老爷爷坐在炕头上摸摸胡须带着调解的口气说:“我看陶然亭也去,百货大楼也去,我在家看管小四”。并开导儿媳妇说:“社里给的假日就要大伙休息的好,你也该去看看北京城是个什么样。”老爷爷这一说,打通了何淑倩的思想。何淑倩虽然是北京市长辛店人,但却没去过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小时候家境困难,没有闲情逛大街,解放以后日子过好了,可又被家务活拖住脱不开身。她也想现在公社有了休息日不去,什么日子去呀!于是便一口答应进城。
第二天,一家人起的很早,穿得干干净净,在食堂吃过早点后,便到村北大道坐着六十六路公共汽车进城了。把孩子留下吧
耿淑清的娘家妈妈想念耿淑清,前些时候,就托人带信要耿淑清去看她。不巧这几天特别冷,孩子去不去?她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正要和幼儿园商量孩子住宿问题,她婆婆跑来说:“淑清,你去吧,孩子留给我看管。”
耿淑清和婆婆分家已好几年了,从前在一起的时候,常为些小事婆媳不十分和睦。自公社成立后,大家又在一锅吃饭,一起劳动,婆媳间却变得亲热了,人们说公社团结的像一家人,一家人团结的像一个人。(附图片)
马超卿文 赵志方 陈志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