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论“赤壁之战”里的鲁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7
第8版()
专栏:读书札记

论“赤壁之战”里的鲁肃
刘勉之
公元208年,荆州刘表死,虽然孙刘两家有世仇,鲁肃建议吊丧,观察形势。这时刘备新败,寄寓荆州。他认为如刘备能和刘表二子团结一致,便该和刘备结盟,共拒曹操,如情况相反,另作打算。还必需先走一步,免得被曹操走到前头。不料鲁肃才到夏口,曹操已向荆州,鲁肃连夜赶路,才到南郡,刘表子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正没办法,鲁肃乘机劝他和孙权联兵共同抵抗曹操。刘备很赞成,派诸葛亮作代表到孙权处商议其事,鲁肃的目的达到了。由此可见鲁肃在曹操取荆州之前,已经定计,和刘备结成军事联盟,并且还努力争取时间,和曹军赛跑,虽然没有能够阻止刘琮投降,却及时地争取了刘备,在战略上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主动。在赤壁战役中,他是一个决策的人物,是坚决主战派的首领。
鲁肃回来复命,曹操声言东下,来信恐吓,孙权的谋臣都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反对。这时周瑜出使鄱阳,鲁肃劝孙权追还周瑜,拜为都督,鲁肃作赞军校尉(参谋长),大破曹操。
刘备要求都督荆州,鲁肃极力劝说孙权,指出力量对比,江东不如曹操;曹操初占荆州,还没有巩固;正好让刘备占领,安下家业。这样,曹操多一敌人,自己却多一盟军,最为上策。虽然,孙刘两家也有矛盾,但毕竟是次要的。这是在当时具体形势下,最有远见的策略,假如说,前一阶段鲁肃联刘拒曹是三国分立的第一步,那末,借荆州就是奠定三分之局的第二步。
分析汉末形势和鲁肃的阶级出身,可以看出江东群臣中,武臣主战的道理。
第一,在汉末农民大起义,到处都围攻地主庄园的军事斗争中,各地的大地主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业生命,都组织了武装力量,散财结士,把中小地主和青壮年农民、佃客用军法勒为部曲,和起义军对抗。在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支持不了的时候,就投奔更大的军事首领,求得庇护。三国曹操、刘备、孙坚父子等是当时最大的军事首领,他们的部将大都是带有部曲的地主武装首领。部曲的给养由赏赐的奉邑供应,一般的情况下是由子孙继承的。谋议之臣情况不同,带着家族门客,却不一定都有部曲。
鲁肃、周瑜、黄盖等武臣都是有部曲的地主武装首领。他们反抗农民起义,同样,也反对曹操的统一。因为统一的结果必然要损害他们在当地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相反,江东独立建国,他们不但可以保持原来的地位,还可以发展壮大。因之,他们的利益和孙权家族的利益是一致的。
鲁肃在孙权召集诸将会议时,和孙权单独谈话:“像我这样人可以投降,你就不可以,因为我如降了,还可作下曹从事,累官可到州郡。你呢?到那儿去?”好像是替孙权设想的,其实,这话也正是说他自己,很明显,不降,鲁肃这类人在江东是统治集团最上层的人物,降呢,只能作下曹从事这类小官,听任摆布了。
第二,为了保全以孙、刘为首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当时的唯一出路是联盟抗曹。鲁肃、周瑜的看法一致,诸葛亮的看法也是如此。这种相同的看法,由于阶级利益的一致,也由于当时的斗争实际的教训。关于这一点,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有很好的说明。他说:
在汉末群雄的斗争中,曹操挟天子,粉碎四
面的敌人,成功的道理何在?
道理在群雄的自相诛灭,不能团结。
吕布反复,忽彼忽此,谁都恨他;袁术和袁
绍分立;袁绍又和公孙瓒对立;袁谭袁尚兄弟相
残杀;韩遂和马超相疑;刘表虽通袁绍,却坐视
袁绍之败而不救。这样,群雄自相诛灭,给曹操
以胜利的机会。
结果,只剩下孙权、刘备两家了。这两家如
再自寻干戈,前途就很清楚,不是内部崩溃就是为曹操所灭。
鲁肃和诸葛亮结交定计,合力抗曹,是和曹操争自身存亡,是当时情况下,唯一可能的出路。(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