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西德面临经济危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8
第4版()
专栏:

西德面临经济危机
马金文
战后西德经济畸形发展下的“繁荣”已经消逝。西德经济已面临危机。这不仅因为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而且西德经济危机的内在因素正在成熟。
危机临头 在劫难逃
西德经济危机的征象首先表现在工业基本投资增长率锐减,从1950—1955年是西德投资速度增长最快的时期。1955年达到了最高峰,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23.5%。但是之后就慢慢不妙了。尽管西德政府几次减低银行贴现率(从5.5%降到3%),来鼓励私人投资,但是情况很少有起色。1957年的投资比1956年仅增加了4.31%。1949—1957年投资情况设备投资总额单位:亿马克
增长%(与前一年相比)1949 157.001950 184.55 17.6%1951 222.60 20.6%1952 254.70 14.4%1953 286.65 12.5%1954 322.05 12.3%1955 397.70 23.5%1956 441.00 10.9%1957 460.00 4.31%
1958年第一季度,西德固定资本投资仅比1957年同期增加3.4%。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西德工业的投资高潮已经过去,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也已接近尾声,作为刺激工业发展的这一有力因素在逐步消逝。
第二,西德经济危机的征象表现为商业危机。从1958年春季开始,西德采煤业便爆发了销售危机,迄今正在继续恶化。截止11月初,鲁尔区滞销的存煤总量已达到一千二百万吨的高峰,比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年代西德煤产滞销量的最高峰还多出三百五十万吨;西德煤的供应已超过需要量的六千四百万吨,相当于鲁尔区半年所需要的煤量,各用煤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电力工业、煤气公司等,煤的库存量剧增。据西德煤业最保守的估计,到1959年元旦以前,滞销的存煤总量将突破一千四百万吨大关。钢铁产品滞销的情况亦很严重。早在去年8月底钢铁库存量已经超过通常库存量的一倍。目前滞销纺织品的库存量已经相当于整个纺织业三个月的总产量。在对外贸易方面,由于国外市场需求量的降低,西德的进出口的增长率逐渐下降,而且在某些月
份,进出口下降幅度相当大,如1958年3月跟前一年同月相比,出口减少4.7%(这是1950年以来的首次现象),5月出口减少6%,进口减少10%。8月出口减少4.7%,进口减少7.8%。1958年上半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西德的出口才勉强增加了1%。这说明西德的出口繁荣已经过去了。
第三,商业危机必然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由于产品滞销、订货减少,工厂倒闭,失业工人增加。例如采煤业的“歇班”现象已非常严重。全国一百二十个正在开工的矿井中有九十六个矿井经常发生“歇班”,至1958年9月底,“歇班”次数已达一百三十万次之多。采煤业的资本家已提出今后将“以销定产”的主张;为此现有矿井的三分之一将被迫关闭,因而使十五万矿工将告失业。在西德钢铁业中全国二百一十五座马丁炉中,开工的只有一百三十三座;目前绝大多数的钢铁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只能达到80%左右,有的仅达60%;去年10月中已有五千钢铁工人被裁;在建筑业方面,估计今年设备利用率只能达到60%。去年上半年纺织工业获得的新订货比前年同期减少21%;从今年1月以来,各纺织厂的开工时间平均缩短了14%;七十一家手套织造厂,已经有五十五家被迫歇业,而在去年10月初又有三家纺织企业倒闭。造船业1958年以来因订货不断减少已经解雇两万名工人。铁路业在去年10月中旬宣布裁减职工七千人。去年4月失业工人曾一度增加到一百四十多万人,比前年同期增加36.6%。
第四,西德的经济危机征象表现在煤业、钢铁业和机器制造业等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下降。钢铁工业生产跟前年相比,1958年减产7%;机床的生产在去年1—7月比前年同期减少了10%左右。消费工业部门的减产情况更为普遍,只拿纺织工业为例,从去年1月以来生产下降率已从1月的15%增加到9月的10%。从整个工业生产来看,自1956年开始工业生产增长率逐年下降,到1958年夏季已由生产增长率的下降发展为生产下降:5月份工业生产比前年同期下降0.4%。这是战后十年来的首次现象。
所有这些说明,西德经济已开始进入经济
危机。
大势已去 凶多吉少
西德经济危机的内在因素正在逐步成熟。危机发展的情况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西德经济危机的发展较为缓慢。这与美国经济危机的特征有所不同,这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在战争时期和战后,西德工业生产能力损失甚少(最多只占10%),这就使西德资本家利用战时未能充分利用的生产能力外加美援(如马歇尔计划)把工业生产迅速地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其次,为了追逐最高利润,西德垄断资本家又大量修建了符合最新技术条件的设备,原有的设备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使生产发展较快;由于残酷的剥削,产品成本较低,所以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非常尖锐的竞争条件下,西德仍然还能占上风,对外经济扩张获得迅速发展。出口的扩张反过来又刺激了投资的不断增加和扩大。工业投资的扩大和对外贸易扩张相对地推迟了西德的经济危机。
第二,西德经济危机在目前阶段还带有局部性,尚未扩及所有的工业部门和农业,各工业部门危机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从上述材料可明显看出,危机发展最甚者是采煤业、钢铁工业和纺织业,其它工业部门次之。但汽车工业、化学业和电气部门的情况适反。在汽车工业方面1957年生产增长率仅为5.7%;与1957年同期相比,1958年1月的增长率为16.5%,2月为17%,5月为10.4%。汽车业之发展主要是因为国外市场的需求增加了,约有50%的产品供出口,主要是向美国出口,而美国的汽车工业生产则大大下降。由于对出口的依赖性很大,西德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很不可靠的。可以看出某些工业部门的生产上升是建立在极不稳固的基础上的。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进一步缩小,西德的经济危机的内在因素将逐步成熟,从某些主要工业部门扩大为全面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着和发展着的。
军备生产 饮鸩止渴
在日益发展的经济危机面前,西德资本家对工业发展的前景表现出惶惑和不安。但为了安定人心,一方面西德统治集团的报刊和联邦经济部长艾哈德断言西德不会出现“衰退”,以欺骗人民。但与此同时,为了垄断资本的最高利润,又不得不采取所谓“反危机措施”。这些措施有:
第一,加紧扩军和军备生产竞赛。一年以前西德垄断资本尚未从事大量军火生产,这在政治上或在经济上对他们都有利。但是随着危机的来临,西德垄断资本对军火生产的兴趣更加浓厚起来,他们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外军事订货,而在国内订货制造。最近已宣布撤销1958年2—3月间向英、法订购的飞机,决定自己仿造美F—104飞机装备空军。根据波恩—巴黎—罗马军备三角的决定,巨大的克虏伯公司将生产原子潜水艇。8月间西德国防部长施特劳斯答应拨款十亿马克资助火箭武器的研究工作。西德1958—59年度的军事预算是一百零七亿马克,除此以外,国防部还可动用六十亿马克——历年来开支的结余,共一百六十七亿马克,占1957年社会生产总值(二千一百零一亿)的7.9%,这一年度的军备费用几乎占四年来西德参加北大西洋集团所花费的军备费三百六十亿马克(合六十一亿八千八百万美元)总数的47%。军火生产可能对西德经济有些影响,但绝不能改变整个发展趋势。据“法兰克福论坛报”透露,1958—59财政年度预算的税收收入继续延缓,将比预定收入额减少九千万马克,赤字将达十七亿马克,这是近年来第一次赤字预算。下一预算年度可能更加困难,除税收进一步延缓外,西德军费预算还将增加到一百一十亿马克。为武装联邦国防军提供资金,西德还准备建立将近五十亿马克的货币储存。为此目的将通过把所得税和周转税提高10%的方法额外增加税收,同时减少社会福利、文化、科学以及其它非军事目的的支出,采用各种通货膨胀等办法。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都是降低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使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更加尖锐化,促使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拚命扩张 你死我活
第二,加强对外经济扩张和倾销政策。
首先,为了解除煤炭销售危机,西德政府已经同意取消从美国进口六百万吨煤的合同,削减从美国进口煤的数量。同时又竭力压低煤价,向西欧国家实行倾销。西德政府的这种做法,引起了美国垄断资本的极大不满,加深了美国和西德的矛盾。
其次,西德正在制定一个西德资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行扩张的广泛计划,竭力在这方面达到同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大量资本输出国一样的水平,其主要输出对象是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所谓“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据西德资本家的统计,共有十五亿人口。这就是所谓“艾哈德计划”。这个计划最后将扩大到约六十个正在进行经济建设的非欧洲国家。据透露,作为这个计划组成部分之一的“亚洲艾哈德计划”规定建立一项十亿马克的基金,鼓励西德私人资本在亚洲国家进行投资,保证他们不遭到国有化和其它干涉的“政治危险”。去年10—11月间艾哈德周游印、缅等亚洲八国,其目的正是为实施这一计划创造条件。西德对中、近东各国的扩张正在加紧进行。西德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额虽然在其进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发展很快,如去年上半年比前年同期对这个地区的出口增加了29%,进口增加了22%。在拉丁美洲,西德的势力也在逐步扩大。在墨西哥、委内瑞拉、智利、古巴、危地马拉、秘鲁、阿根廷和乌拉圭,西德同美国的竞争正在加剧。有利的贸易条件,尤其是信贷条件,使这些国家提高了对西德商品的需求。西德资本甚至已渗入加拿大,这使美国感到非常不安。西德广泛的经济扩张,首先打击了英国的利益,同时也加剧了同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西欧,随着经济危机的扩大和加深,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的竞争也更加尖锐化了。这一矛盾斗争最明显地表现在关于“共同市场”和“自由贸易区”的争吵上。西欧大陆是西德的主要市场之一。西德对西欧各国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60%上下(1957年达十七亿零六百八十多万英镑)。但是,由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程度不等地发生了经济不稳的情况,这就不能不影响西德在西欧市场的地位。以1958年头九个月为例,西德向“共同市场”国家出口比前年同期减少了6%。因此,怎样保证西德继续在西欧市场上进行扩张,就成为西德垄断资本的一个迫切问题。西德垄断资本集团一方面企图控制西欧大陆各国的经济,成为“共同市场”的盟主,同时图谋在酝酿中的“自由贸易区”内取得领导权。为此西德就必须排挤主要竞争对手英国,将英国势力逐出欧洲大陆。而西欧市场对英国也是重要的。1957年英国对西欧各国的出口额达九亿三千八百多万英镑(占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英国不愿意失掉西欧这一个传统的市场,而且企图借助于“自由贸易区”计划加强英国在西欧市场上的地位与争夺欧洲大陆经济的领导权。显然这是英国同西德间根本利害关系的尖锐冲突。目前在西欧出现的尖锐的法、英矛盾,实际上也包含着英国和西德的严重斗争。
但是在欧洲大陆上,特别是在“共同市场”范围内,西德同法国也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然而斗争双方并不是势均力敌的。在经济实力方面,西德比法国处于有利的地位。西德对西欧各国的出口额相当于法国的两倍;法国又有求于西德,向西德借款用来开发非洲和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因此法国在经济上很难与西德相抗衡。但是戴高乐可以凭借某些政治条件来与阿登纳讨价还价。所有这些都说明,由于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西德垄断资本的广泛的扩张,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特别是西德同英、美、法的矛盾势将更趋尖锐化。
总之,西德经济危机的来临并不是什么“意外的和例外的现象”,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的盲目扩张倾向和消费市场的有限发展及其逐渐缩小的趋势,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发展必然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为的所谓“反危机措施”实行的结果不仅不能“消灭”危机,而且必将走到它的反面,最终使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扩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