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地球的“帷幕”——大气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19
第7版()
专栏:

地球的“帷幕”——大气层
苏理
如果没有大气层
我们的地球沉浸在空气的海洋里。这层把地球包裹起来的空气就叫做大气。
地球大气究竟是什么组成的呢?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希腊哲学家认为,空气是宇宙中的基本元素之一,是一种不可分解的物质。但是,到了十八世纪,科学家精确地分析了大气的组成成分,证明它既不是元素,也不是化合物,而是由各种气体、水蒸汽和尘埃混合组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78%氮、21%氧,此外还含有极少量的氦、氢、氩、氪、氖和氙等气体。在地面附近,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些灰尘杂质。大气层总共大约有一千多公里厚,可是它的质量大部分在下层,也就是在地面附近。因此,空气越在下层越重。在海平面上,一立方公尺的空气便有一点三公斤重。我们身上就有很重的空气压着,每平方公分的面积就有一公斤压力。不过,我们的身体组织机构,已经习惯这种压力了;再说,上上下下,左右前后,里里外外,全都有空气压着,压力相等,方向相反,所以人们根本不感到空气的压力。相反,人们一离开空气这种压力,倒反而不能生活下去了。比如,我们爬山或坐飞机,由于越往上去,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越感到不好受;低到一定限度,人就无法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地球大气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大家都知道,人和动物,哪怕植物都要呼吸,也就需要空气。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能把强烈的太阳光折射、散射,使我们的天空呈现着清朗的蔚蓝色。它还像温室的玻璃一样,能放过柔和的太阳光使地面温暖,而又不让热跑到外面去。还有像风、云、雨和雪等天气现象,也都必须在大气中才能发生。如果地球周围没有大气层,那么它就会成这个样子:在万里无云的黑黝黝的天空中,挂着一个亮得刺眼的太阳,没有一丝风,没有一滴雨,夜里是可怕的寒冷,周围是一片光秃秃的干裂土地……。
剖开大气层来看
大气层的温度是越靠近地面越热,因为烘热大气的不是直接的太阳辐射,而是从地面反射上去的热能。但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靠近地面的热空气常常要往上升,而上空的较冷的空气就沉下来,等到烘热了又往上升。这样的流动叫做对流。不过,大气的对流现象只在地面附近发生,一般是离地面十至十二公里这个区域,在赤道地方是十六至十七公里,在两极地方是九至十一公里。我们把大气的这一层叫做对流层。刮风下雨等天气现象都在对流层中发生,大气中水汽几乎全集中在这里,各种形状的云也仅在这里形成。再上去直到八十公里高空,对流现象就不存在。那里的空气已很稀薄,几乎没有垂直流动,只有水平流动。这一层大气叫平流层,在对流层内,每升高一公里,温度便降低5—6度,这是对流层的重要特性;在平流层内,底层温度是比较稳定的。上面还有暖层(达摄氏75度)和冷层(零下50度)。
这里要特别提一提臭氧。它在平流层中二十二至二十五公里高处含量最多。臭氧是在闪电时产生的。雷暴以后,空中里有一股臭味,这就是臭氧(一般氧是两价的——O2,臭氧是三价的——O3)。它是保护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气体盔甲,因为臭氧有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的本领,是它扣留了大部分对动植物和人类有害的强烈的紫外线,而仅到达地面的一部分紫外线,就成了有益无害的了。
八十公里以上一直延伸到一千公里左右的一层大气,叫电离层。在电离层内,空气极其稀薄。太阳紫外线的作用,引起氧分子离解而产生原子的氧。并且,太阳短波辐射和太阳的微粒放射,引起这一层内空气强烈的电离作用。中性的分子和原子已成了带电的粒子(正离子、负离子和电子)。电离层的低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这样人们才能利用短波无线电,把信号传到较远的地方去。此外,在电离层的范围内,温度大概又重新随高度逐增。
以上介绍的大气层的情况,都是过去人们利用气球、高空探测火箭和无线电等探测出来的。根据最近苏联人造卫星探测结果,在离地面二百六十六公里的高空中,大气密度是地球表面的百亿分之一。高度每增加一百公里,大气密度就减少为原来的密度十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在电离层这一区域中,占主要成分的是原子状态的氧离子,还记录到了原子状态的氮离子。并且,在一千公里高空处,也还是有空气存在的(那里有显著数量的离子)。因此,大气向高空伸展得很远,比早先认为的要远得多。按照旧的概念,地球大气就要转变为星际气体了。有利也有弊
地球大气对我们有利也有弊。关于大气对人类生存的意义,上面已经谈过一些。但是,它也给天文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举例来说,我们研究遥远天体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是采用光谱分析,即分析它射来的光线的。但是,地球大气把天体射来的一部分光线阻挡住了,这就使我们不能接收到全部光线。空气中的分子使太阳发生折射、散射,造成了天空“背景”的亮度,即使在夜晚也形成相当亮的“背景”,这就使许多重要研究工作难以进行。地球大气的流动以及多种复杂的运动和变化,使星体所发的光不断闪动,这对天文工作十分不利。地球大气分子的不稳定和扰动,还影响到望远镜的放大倍率,这也是有碍天文观测的。为要摆脱这些限制,我们就要离开地球大气层。如果能到没有大气或者大气比较稀薄的星球上进行天文工作,那就必将得到许多宝贵的资料。
地球大气对星际航行也有密切关系。我们发射人造卫星或宇宙火箭,要离开地球首先就得穿过这层空气外衣。这样就得很好地考虑空气的阻力。在通常情况下,空气的阻力和物体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速度为原来的二倍时,阻力为原来的四倍。但是,对高速前进的火箭来说,阻力就比用这个公式算出来的还大得多。由于火箭和空气的剧烈的冲击和摩擦,火箭壳就愈来愈热,甚至到炽热状态(特别是冲击空气的头部)。据实验结果,当火箭速度为每秒六公里时,火箭头部的温度即高达5000度。因此,我们一方面得研究用耐高温材料制造火箭外壳特别是头部,另一方面火箭通过大气层的速度也不能太大。因此,火箭一般都垂直发射,尽量缩短在大气层中的距离,和通过大气层的时间。即使这样发射,火箭速度因空气阻力和地球引力的缘故,在大气层的飞行中还要损失10%到15%。
从其他星球回地球时,也要考虑大气层的阻力。因此,需要循螺旋线,一面打转一面渐渐接近地面。等到速度降到差不多了,才能进入靠近地面的稠密的大气层,然后再降落地面。如果落得太快,火箭就会像流星那样,在空中烧起来。不过,大气层对星际旅行来说,还是好处多。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火箭以第二宇宙速度撞击地面,全部火箭都会烧成气体,连一点残骨都找不到。为了降速,就得把火箭倒过头来向前喷气,因而要烧掉很多星际旅行中最宝贵的燃料。利用空气阻力的刹车作用,就有可能不费燃料,而平安降落。
过了大气层到了星际空间,空气没有了,也给我们宇宙航行家带来不少困难。首先,我们要呼吸,那就得储备氧气。这还好办,而没有空气压力倒是个大问题。前面说过,人是习惯在正常大气压下生活的,因为只有在一定的大气压力下,我们的血液才会溶解必要数量的氧。如果大气压力不足,哪怕呼吸纯氧,也不能解决人体对氧的需要问题。而那样,原来已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包括氧、氮和二氧化碳等),还会从血液中跑出来,厉害的话,会使机体生命活动完全破坏。此外,血液在那样小的压力下,沸点大大减低;在我们正常的体温三十七度时,血液就“烧开”了。因此,还得事先采取种种预防措施,比如在密封舱内造成必要的气压,穿上密闭飞行衣或高空飞行服等等。
别的天体又怎样
我们要去星际航行,就得关心其他的星球上有没有大气。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的,月亮上几乎没有大气(它的稀薄程度只是地球大气的一百万分之一)。火星表面虽然有大气,但是比地球大气薄得多,而且大部分是氮,氧只有地球上的千分之一,而二氧化碳却比地球上多得多。金星呢,有一公里厚的大气,可是大部分是二氧化碳。水星上的大气也很少。其他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基本上都是氢气,还有一些甲烷和氨。
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这就涉及到行星的起源和演化等问题,谈起来比较复杂,而且科学家对于行星起源的见解还不一致。比如关于地球大气的成因,有人认为可能跟地球的发热有密切关系。根据他们的理论,地球是由固态质点并合而形成的,以后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如铀、钍和镭等)的分裂,产生了高温。地球内部热量增加,就释放出含在地球石砾物质中含量不多的气体和水蒸汽。它们冒到地球表面,水蒸汽凝结成海洋,气体变成了大气。当然,原始大气的成分和今天的不同,而今天的地球大气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和地球表面动植物界的存在有关系的。另外还有一些别的说法。至于到底怎样,还待今后继续研究和观察。这次苏联宇宙火箭发射成功,它将为我们取得大量珍贵的资料,为解决这些重大问题铺平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