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大跃进形势向经济地理学提出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20
第7版()
专栏:

大跃进形势向经济地理学提出的几个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邓静中
全国工农业大跃进,全国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这种新形势引起我国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上的质的飞跃,也提出了许多重大的新问题,其中包括许多经济地理学上的问题。
工业配置和地区生产力综合发展问题
由于贯彻执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以及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使得我国的工业生产从内地到边疆、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地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工业配置从“点”的分布,转向“面”的分布。每一个地区生产部门越来越多,原料废料的综合利用使得各生产部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不仅大的经济协作区、省区正在形成为巨大的生产地域综合体,就是省内的协作区、专区、县乃至人民公社,都在逐渐形成为多部门结合的不同规模的生产地域综合体。这些生产地域综合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便组成为庞大的全国的经济体系。由于全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历史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需要的具体差别,如何因地制宜地在不同规模上实现地区生产力综合发展和贯彻大中小结合土洋并举的方针,目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作法,也存在着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农业合理配置与农业区划问题
1958年以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需要集中80%左右的耕地去生产粮食,而80%以上的粮食还是农村的自给性生产,因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还没有普遍成为现实的要求。在农业大跃进使粮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并保证少种多收的前提下,便可以逐步腾出一部分的土地来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园艺业等等原来比较薄弱的农业部门。这些部门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商品性和较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的生产不能仅仅为了本地自给,必需大量供应其他地区。棉花、甘蔗、茶叶、蚕丝、橡胶、细毛羊等等也不是全国任何地方都能够同等有效地进行生产的。每个地区都要发展农、林、牧、副、渔的多部门经济,而东北和华南的多部门经济必然大有差别。为了避免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的农产品调运,以及不顾具体条件的千篇一律的农业生产内容,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有计划地实现农业生产合理配置即农业生产地域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的问题,便成了客观实践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国民经济需要和自然经济条件,把每一个农业部门和作物优先配置在需要最多条件最好的地区,在全国各地区间实现农业生产合理的地域分工,将使得这些部门和作物得到最迅速的发展。而在每一个地区内部又因地制宜地实现主要部门和次要部门的合理结合,既保证全国性需要,也保证地方性需要,充分发掘各地的生产潜力,为了解决这些任务,就需要深入研究有关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条件,充分估计国民经济对各种农产品的需要,来拟定各部门各地区农业配置的方案和进行各级的农业区划工作,作为农业计划部门分配任务、制订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依据。
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
在大面积高额丰产前提下所制定的“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缩小耕地,贯彻“三三”制的精神,这就普遍出现了农业用地的重新配置问题。既然要保证高额丰产,那么对耕地的条件必然要更加严格。例如,为了要实现深耕,那么土层太薄的地方显然不符合要求,为了要实现高标准的水利化和机械化,那么陡坡显然不能作为耕地。然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的内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耕地也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条件,而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标准。另一方面,休耕地也不能采用落后的“撩荒”方式,休耕地如何利用,如何向园林化过渡,各个地区的园林化应该有不同的内容,也不能不管山地平原南方北方都机械地搬用“三三”制的比例。假如说在小农经济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下不可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那么在人民公社化和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条件下,便可能按照国民经济需要和自然条件,最合理地利用土地,使土地成为无穷无尽的发展农业的源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农业工厂化后的农业配置问题
随着少种高产多收以及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逐步实现,农业工厂化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到日程上来。然而农业究竟不像工业,它是动植物的再生产,而动植物是与环境有机联系着的。因而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农业工厂化的形式和内容,不像工业可以各地采用相同的设计图纸。另一方面,少种高产和农业工厂化的结果,有可能像现在某些高产卫星田一样在大田加上篷盖,也有可能进一步把篷盖变成温室并实行人工加温,把大田作物进行温室温床栽培,而农村大办工业所提供的废热废汽也给人工加温创造了条件。这样一来,农作物的生长便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迄今不能摆脱的由于热量不足造成的地带性和季节性的限制(现在雨量不足可以用灌溉和人工降水等办法来解决,气温不足和无霜期过短却无办法),把亚热带作物广泛种到北方去,从而使得农业配置的条件和农业配置的面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劳动资源合理利用与居民点合理配置问题
人民公社化以后实行“亦农亦工”的多面手运动,和“工农商学兵”全面结合,多部门经济齐头并进,这将逐步改变旧有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使“工业人口”同“农业人口”的差别逐步趋于消失。这在劳动资源的利用、劳动力的部门分配和劳动力季节平衡问题上出现了完全新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工业化、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逐步走向园林化,农村的居民点将从“小桥流水人家”的分散落后状态,转变为具有现代化的生产装备、现代化的物质文化设施的比较集中的新型居民点。而城市则不仅由消费据点变为生产中心,更将由喧嚣污浊的生活环境转变为风景幽美的花园城。这将使城市与乡村间现存的生产与生活条件的差别逐步缩小而趋于消灭。但在我们这个人口如此众多、环境如此多样化的大国里,如何实现这种差别的消灭,如何改造旧居民点和重新配置新居民点,不可能在各地方都采用千篇一律的格式。这些问题都是很特出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为建立我国新的经济地理学而奋斗
以上这些问题,具有共同的特点:一、它们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并正在着手解决的新问题。为了使广大群众的冲天干劲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结合起来,为了争取更大的胜利,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科学工作者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二、这些问题都和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而地理工作者特别是经济地理工作者,有可能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发生作用。三、这些问题大多具有中国的特殊性,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实践中掌握其特有的规律。为建立我国新的经济地理学打开局面,奠定基础。
这些都是新问题,没有任何成规可据。这就需要经济地理工作者彻底解放思想,破除过时的理论原则的约束,从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去发现规律、总结出来。为了这个目的,就必需从单纯描述现状的工作方式转向深入钻研问题的方式,从大面积走马看花的方式转向在小地区详细研究的方式,而像人民公社这样一种基层单位(它涉及上述的一切问题)应该是进行研究的最好的基点。为了解决实践任务,不仅需要所有地理工作者政治挂帅、通力协作、鼓足干劲,更需要向有关的边缘科学、向广大群众虚心学习。我们相信,只要经济地理工作者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走群众路线,深入钻研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经验,一定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贡献,并在短期内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地理学的落后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