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畜牧业高速发展 工厂大量兴办 定居地加快建设 牧区公社化 草原放光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25
第5版()
专栏:

畜牧业高速发展 工厂大量兴办 定居地加快建设
牧区公社化 草原放光芒
本报讯 1958年,内蒙古畜牧业区变化万千:在实现了牧业合作化以后又紧接着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牲畜大大增加,定居地建设大大加快,工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到处是一片繁荣景象。
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上的三十多万各民族牧民,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畜牧业的合作化和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草原上的生产建设也因而大大加快。去年,自治区牧民支援了国家一百二十万头牲畜,还使全区纯增牲畜达到二百万头以上,比1957年增长10%左右。现在,全区受胎的大小适龄母畜已达一千零十四万多头,这是过去历史上没有的。
在冬春季牧场上,新建了二十六万九千多座牲畜棚圈,连同原有的七十八万多座,全区80%左右的牲畜,现在都有了暖棚暖圈。由于大力防治各种牲畜疾病的结果,去年因病死亡的牲畜,由1957年的2.4%下降到1%左右。
牧区干旱地带的面貌,也有很大改观。牧民们大约在九千平方公里的缺水牧场上,打了一万多眼水井,可以满足二百五十一万头牲畜饮水的需要。同时,国家还帮助牧民增建了四个机械供水站和一批机井及深水筒井。草原灌溉和水库的建设,也有很大发展。
一些适应畜牧业更快发展需要的新的生产技术,已进一步被采用。去年运到牧区直接为牧业生产服务的有九十多台拖拉机,特别是公社化后,有的公社还自己买了拖拉机和汽车。草原上的打搂草机、饲料粉碎机、水车、锅驼机、剪毛机、牛奶分离器等新式生产工具,也都比1957年有了增加。同时国家还帮助牧民新建三十个机械育草站,在贫瘠草原区改良了三十万公顷退化了的牧场。在丰美的乌珠穆沁草原,新建了一个拥有汽车、拖拉机和电讯设备的机械防火站,以保护草原和牲畜的安全。
这一年,牧区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在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和鄂尔多斯等大草原上,新建和扩建了炼铁、机械、发电、煤矿、砖瓦、乳粉、毛织、印刷等一百五十多个中小型厂矿。牧区各旗(县)和部分苏木(乡),也已通行汽车和设有有线或无线电通讯设备。特别是去年草原民用航线的开辟,给牧区人民带来了更大的方便。这是条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起飞,穿过我国著名的锡林郭勒大草原,途经草原城市锡林浩特,到我国另一个天然大牧场呼伦贝尔草原的海拉尔市的草原航线。现在,牧民们急需用的物品和书信报刊,都能及时空运到草原腹地。许多牧区经济中心在去年还新建立了工厂,有的点上增建了学校、医院、影剧院、俱乐部和浴池。
在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过程中,定居地建设有了很大发展。现在绝大部分公社的定居地上都有铁木、砖瓦、皮革、毛制、缝纫、食品等小型加工厂。据不完全统计,牧民们仅在草原上新办的乳粉厂就有二百十九个,这些工厂已经生产出一百四十多万斤全脂乳粉,支援了城市人民。同时,国家还帮助牧民在草原上新建了一个机耕饲料农场和两个机耕饲料种籽繁殖场。
定居地上的文化事业和集体福利事业正在迅速发展。去年,牧区已经普及了六年制小学教育,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同时,还在定居地上新办了业余高小、业余中学、半牧半读中学和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业余学校。图书馆、书店、俱乐部、医院、商店、托儿所、食堂等都在定居地上出现了,有的定居地上还安上了电灯、电话和有线广播。(附图片)
被称为“牧业之城”的内蒙古自治区巴音策勒定居地。
新华社记者 阿尔泰 赵连升摄
巴音策勒牧民组织了公共食堂和托儿所。这是托儿所的保育员和幼儿们。 新华社记者 阿尔泰 赵连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