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阅读
  • 0回复

密桔万车话澄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25
第7版()
专栏:

密桔万车话澄江
本报记者 伊心恬
澄江边上白花洲,桔林青青江水流;春来桔花一片白,秋到桔子满树黄;立冬采桔嫌箩小,丰收后面接丰收。
黄岩县澄江两岸的桔农吟诗作歌,以无比喜悦的心情,欢庆蜜桔大丰收。1月20日,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桔区。虽然蜜桔已采摘了一个多月,但大批蜜桔还在陆续外运。黄岩蜜桔90%以上产在澄江公社。1958年全社近两万亩桔园共产蜜桔六十万担,如果全用三吨卡车装运,可以装一万车。
按照旧说法,澄江公社的桔树1958年是小年,可是全社蜜桔产量不仅不比大年低,还比大年增产近一成。小年超大年的成就是桔农在党的领导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创造出来的。这里,涌现出许多种桔能手。被人们称为种桔专家的张友法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张友法是种了十多年桔子的贫农,现在是澄江公社汇江生产队党支部书记。他们队一百七十亩桔园,平均亩产五千七百三十六斤,比1957年大年增产四成多,比全县单位产量高出一倍。他和几位干部合搞的一亩多试验园,创造了万斤桔的高额纪录。张友法因此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小年超大年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我和张友法在桔园里一起劳动的时候提了这个问题。张友法停下锄头沉思了一会说:桔子有无大小年全是人为的,不是什么天定的。过去到了“小年”,很多人迷信桔树少结果,就不下大力加工培育,结果产量当然就低,年年如此,就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势力了。张友法和我边整理桔园边谈着。他是一个很爱钻研技术的农民,几年来,他不断进行着各种试验,现在他已掌握了十多种柑桔的栽培技术,熟悉了它们的特性。张友法听说贫农蔡青池解放前利用他仅有的一分地,种了五株桔树,年年细心培育,每年都能丰收。蔡青池一家六口全靠这五株桔树的收入过活。张友法想:同样种桔树为什么别人的树有大小年,蔡青池的树却不同呢?他从而得出结论:只要培育的好,年年都能丰产。张友法就和几个干部搞了一亩多试验园。施肥、除虫、灌溉、修剪等每项先进技术他都在试验园先搞,然后组织社员参观学习,逐步推广。1958年全生产队经营的一百七十亩桔园,普遍进行采前施肥,勤施,薄施,施肥量比上年增加近一倍。桔园大多做到深沟高畦灌溉自流化。除虫也采用喷射1605药剂,把白蚰、蚜虫、卷叶蛾幼虫基本上一扫光。张友法还很重视发挥老桔农的作用。经验告诉他:既要大胆采用先进技术,又要注意吸取老农的经验。有经验的老农常说“肥跟水是两个宝,桔树少不了;果树肥要多,水也要吃饱。”老农的经验使他决心搞好施肥和水利化。张友法领导群众依靠群众创造了小年超大年的成就,现在再也没有人认为小年是天定的了。
我沿着澄江走过一片片桔园,到处看到社员们在忙着为桔树防寒、松土和施肥。许多桔树穿上了“棉裤”或在树脚涂上石灰水保护安全过冬。澄江公社的社员们提出今年要使密桔产量翻一番。(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