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看歌剧“星星之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1-25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看歌剧“星星之火”
胡华盛
我去看中国铁路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星星之火”。这个歌剧通过一个农村姑娘的遭遇,反映了1936—1940年间东北抗日联军一支部队和人民一起向日寇作斗争的故事。剧中人的命运和剧情的发展,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剧中歌颂的李青阳(小凤)、杨主任、老李头、裴大姐、李父、李母……等等这些坚强勇敢的革命英雄都表现得比较动人。尤其是老李头,出场不多,却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不但具备革命的顽强斗志和乐观精神,而且风趣、幽默、健壮、活泼,富于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感谢演员,他十分努力地塑造出了这个在我们农村中可以经常碰得到的革命老农的生动形象。反面人物如孙晶石,卖身投靠日寇,告密,残害我们革命同志,奸诈百出,激起台下观众的愤慨。
有几场剧情也紧凑,革命反革命面对面斗争,生死系于一发,使得观众呼吸急促,满心焦急。有一场演到李母嘱咐女儿小凤赶紧逃命去寻找抗日联军,李母让小凤略等片刻,她进屋去拿几个馒头,那知就在这片刻,坏蛋孙晶石发现了小凤,要抓她,小凤来不及告诉妈妈就跑了,孙也立即追了去,李母急匆匆出屋来,不见了小凤。这时全场肃静,只听见台上李母大喊了两声“凤子,凤子”。忽然一个小孩的声音紧接着大声回答:“走了!”观众惊讶之至,台上除李母外没有旁人,哪来小孩声音?都朝前一看,原来是前座一个小观众在喊。由此也可见剧情的引人入胜了,小观众更是不知不觉地化进剧中去了。
剧中的歌唱和乐曲也能使观众感到兴趣。我觉得第一幕第二场剧中人老李头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青……”这支曲调相当精彩。去年8月间我到一个海岛上去参加民兵训练,就听到好多人在唱它。它轻快而又洋溢着豪迈、坚定的旋律,也许这就是它先于歌剧的演出而流行的原因吧。剧中由一位乐观无畏的老人用宽润宏亮的音域来唱,就分外贴切和有味道了。其他的也比较动听。音乐中有时出现民族器乐(主要是锣鼓)的声响,也能恰当地配合舞台的动作。
不过,我觉得也还有些不够的地方。不知是剧本的关系,还是表演的关系,小凤这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变化不太明显。这是个可敬可爱的女战士,从小就倔强、勇敢,但不成熟,经历了三、四年来的许多斗争后,她成长成为一个有经验有胆识的革命者了。可是我们拿她在第一场和末一场的行动和表演对照来看,没有显出多少成长的面貌来。在有些应该充分抒发激情的情节里,小凤的唱做都还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虽然演员的嗓子和扮相都不错,也看得出她的努力)。这就减少了这个人物感染力,也因此使得这些场面反而变成拖沓松弛而不如节略了。杨主任和裴大姐也是剧中着意描写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但如果能够较多地表现出一些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行为来,就会使得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丰满些。至于他俩的牺牲,场面处理得很悲壮,激动人心,可是使他们非牺牲不可的说服力却不够。对李父的描写,也有类似缺点。此外,剧本对敌人的描写,更多注意了它的凶残而又无能、贪生怕死的一面,忽视了它在当时的势力实际是暂时压过了革命势力的,这就相对地削弱了革命者艰苦奋斗、英勇机智的感人力量。
虽然如此,我认为这还是个很值得一看的戏。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了无限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留下了无数悲愤壮烈的动人事迹,东北抗日联军在这个伟大的史诗中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正当我们今天以燎原之势,把建设社会主义的红旗迅速插遍全国的时候,我们来回忆往事,缅怀先烈,无疑会使我们平添更多建设的热情和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