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踏破昆仑找水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01
第2版()
专栏:

踏破昆仑找水源
本报记者 杨克现
全国最干旱的地方
新疆南部昆仑山下的婼羌县,可耕荒地有一百多万亩,可以灌溉培植的草原有两百万亩,农业、林业、畜牧业的发展前途很大。就是有一样不如意:严重地缺水。这里夏季缺雨,冬季缺雪,一年降雨量只有三点七公厘。
从地图上看,塔里木河和孔雀河都向婼羌流来。但是,这些内陆河都是越流越细,在流经千百里以后,便在沙漠中消失了,就是有极少的洪水也被阻挡到罗布泊去了。实际上灌溉婼羌土地的是三条发源于昆仑山支脉阿尔金山的小河,婼羌河、瓦石河和米兰河。这三条河的流量都不大,经常能够灌溉的水量只有三个半秒公方,共灌溉了三万六千多亩农田。
在婼羌、维吾尔农民把水看得像生命一样宝贵。他们说:“地是母亲、水是父亲”。因为缺水种植防护林带,一场沙漠热风便会把绿油油的麦苗吹得枯焦。因为缺水,扩大耕地面积大受限制,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很难超过二百斤。因为缺水培植草原,婼羌县日益发展的牲畜便不得不借用尉犁县和且末县的草场。
“婼羌土地肥,自古就缺水”。世世代代的维吾尔族农民没有不为此感叹的。千百年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高大的昆仑山上,每年春耕前,农民总要宰牛宰羊,向昆仑山求水。
穷则思变
为了帮助婼羌找寻足够的水源,解除干旱对人们的威胁,水利勘察人员曾经在1954年和1956年两次进入昆仑山调查水源,但都因为风雪交加和高山氧气稀薄,中途返回。因此,一些泄气的人说:昆仑山就是这样的山,“进山出不了山,出山不进山”。
到昆仑山探索水源没有结果,婼羌县党政便发动全民打井抗旱,1957年,农民在十多公尺深的地下找到了河床渗下去的地下水,可是河床干涸了,井水吊上几桶也就干涸了。吊上来的水还不够洒水扫地。于是,人们自然地又把注意力集中到昆仑山上:“难道真的征服不了昆仑山吗?”“昆仑山上究竟有没有可资利用的水源?”
去年农业大跃进,婼羌县的党政领导为着这个问题日夜焦虑不安。中共婼羌县委书记许芳元和县长伊敏阿孜(维吾尔族)为此遍访农村,只要是曾经进过昆仑山的猎人、牧羊人都不放过。访问的结果,这才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婼羌河的上源是一座高达六千多公尺的大雪山,当地维吾尔族农民叫它“阿克卡尔塔格”(白雪山)。这个白雪山离开婼羌有六百华里,沿途山势险峻、空气稀薄,很少有人进去过。
有个白发苍苍的老猎人姆勒托乎提买德·卡思木向伊敏阿孜县长谈到他年轻时曾到过这座雪山下,记得山上水势很大,而另外一个猎手沙的克曾经见过有两条大水在昆仑山内消失了,他说,只要劈开挡住这两条大水的山丘,婼羌河源便增大几倍。访问中,农民对于昆仑山水抱着无限的希望。“只要党和政府领导我们干,昆仑山水没有拿不下来的”。姆勒托乎提买德·卡思木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第一个要求带路上山勘察婼羌河的水源。
踏破雪山找水源
看来,这座“白雪山”就是婼羌县的生命线了。于是,中共婼羌县委员会决定由县委书记许芳元挂帅,组织一支寻找水源的大队,5月下旬溯婼羌河而上向雪山进发。
这时节,婼羌的田野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找水的队伍却穿着羊皮大衣,走在没有路的昆仑山谷中。有时山谷窄狭、流水湍急,人们就从突兀的半山坡爬过去。他们饿了,就吃些带来的干粮;天黑看不见方向,他们就在荒无人烟的深山撑起帐篷,度过零度以下的夜晚。他们抱着不到黄河心不甘的决心,对沿途的风雪、寒冷、饥饿全不在意。
经过了十一天的行军,他们接近了巍峨的雪山,高山空气稀薄,呼吸普遍感到困难。但是,只要想起婼羌全县六千多人渴望昆仑山水的眼睛正期待着他们胜利的消息,就更加勇气百倍地前进了。
“我们正在做着婼羌前人从来没有作过的事情。”县委书记许芳元在每个困难当头,便不断地鼓励着全队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率领全队三十多个人到达了“白雪山”。
他们连来带去,行程一千多里路,经过一个月的踏勘,终于探明了雪山丰富的水源和找到了取水的方法。原来,婼羌河的上源是一条冰河,冰河融解后的流水很大,只是山中全是砾石戈壁,雪水在流过二十里路以后,就全部渗入地下消失了。其中一少部分变为泉水流出地面,便是现在的婼羌河。只要设法拦住流散的雪水,铺设三十六华里的人工渠道,防止渗漏,婼羌便可增加十多个秒公方水,全县耕地面积可以比现在的扩大两倍。
当这个消息传遍婼羌全县的时候,农民们沸腾起来了。他们高举着“乘风破浪、改造自然”的大旗,热情洋溢地唱着:“要让雪山变良田,要让黄土变金钱,共产党领导我们干,没有征服不了的困难”。全县组成一支三百多人的水利大军向雪山进发了。
修渠筑坝雪山前
婼羌全县男女劳动力只有二千八百人,报名批准进山的三百多人全都是青壮年男女。他们之中有铁匠、木匠、水利员、炊事员等各行各业的人,全部粮秣由七百多头毛驴驮运着。
按照工程设计,是要在雪山北面修建起拦河坝、溢洪坝、溢洪道、进水闸、引水渠、输水渠和排砂闸等永久性工程。其中像进水闸、排砂闸等枢纽性的工程,位于拔海五千多公尺处,全由钢筋混凝土筑成,排砂闸并装有自动启闭机,可自动地把闸前的砂石排至溢洪道。
水利大军在经过沿途六百里路的行军,到达雪山前的当天,就开始了修渠筑坝的工作。
在这样高的雪山上修渠筑坝,困难是很大的。工地上只有一个水利工程人员和一个实习生,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群众便边做边学。没有米尺,用柳条作米尺;没有三角架,柳枝架起了三角架。高山流水坡度大,干砌卵石改为干砌片石,运用加大流速的方法,防止渗漏。原来,水利工程人员设计的溢洪道需要挖石一万二千一百五十立方,经过农民提出建议,借高山水力开凿溢洪道,结果石方减少到一千七百四十九立方。
高昂的士气
婼羌农民在高山上修渠筑坝表现了无比的英雄气概。雪山上没有柴烧,他们到四十里外拉红柳枝烧火,气压低饭做不熟,面条粘牙也一样去劳动,曾经有三天断粮,农民便猎获野牛、野羊和煮饲料充饥。
更严重的是高山空气稀薄,呼吸喘急。但是农民们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什么困难也不怕,他们互相挑战,他们互相竞赛。曾经发生了这样一桩动人的事,有个叫做阿布都拉的青年,因为心脏条件差,在高山上不思饮食,领导劝他休息,他不听,经常悄悄干活。最后县委书记许芳元命令他返回婼羌。他带着干粮向前走了三十里,住了三天又返回来了,阿布都拉在这样想:“不行,工程不完,我死也不回家。没有拿下来水,有什么脸见父母。”
妇女吾古力汗、柔孜汗和海力其罕本来是上山做饭的,她们也参加了背石头的劳动,向青年小伙子提出挑战比赛。挖石块的人看见吾古力汗背干砌的卵石,便给她只放一些小石头。她生气地抖落下来,说着背起一块八十多斤重的大石块就走。像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他们在工暇之际,谈论着婼羌县变为稻米之乡的美景,“共产党、毛泽东,你比我们亲爹娘还要亲”的歌声此起彼落。
当狂风卷着雪花飘遍昆仑山的时候,当夜晚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多度的时候,婼羌县留在家里的农民捎来了大批棉衣毡筒、皮大衣等御寒物资,并告诉他们提前完成夏收和秋种任务的胜利消息。修渠的农民深受感动,士气高涨,他们依然坚持与风雪严寒作斗争。他们说:“寒冷能刺破我们的皮肉,冰河能冻木我们的手脚,我们的决心任何东西无法击退”。他们下工也捎一块石头,夜晚,还背着领导悄悄地背石头砌渠。
经过三个月的苦战,三百多个人的水利大军挖石四万六千零九十立方,开凿引水渠十九华里,其中干砌卵石十华里,胜利地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眼看大雪就要封住归来的道路,他们才返回到婼羌,进行1959年全面完成这个艰巨的水利工程的准备工作,把丰富的水源引向干旱的婼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