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柳枝接骨和化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03
第8版()
专栏:小常识

柳枝接骨和化石
北京地质勘探学院教授 王炳章
“柳枝接骨”是我国医学骨科中的一种技术。在这一手术后的“木头变成骨头”——柳木的“骨化”,概括地说,是有机质被无机质所代换,是磷酸钙(骨质)占据和代替了碳水化合物(木质)所占的空间。有机质被无机质所代换的事实在自然界里并不少见,古生物学者把这一过程称为“石化”。
在我国历代所用药物中的“龙骨”、“石燕”、“石蛇”、“石桂芝”、“松石”等以及文玩中的“多蝠砚”(即“蝙蝠石”),“石鱼”等都是古生物学里的化石。为了说明化石形成方式中的“石化”,我们应该先知道自然界里的水都不是纯净的。例如从自来水管里出来的透明无色的水像是纯净的吧,但当它在壶里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就显得浊白。这因为原来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分解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在壶底上就成了平常说的壶碱或水锈)和能飞逸的二氧化碳。在大自然里,当这样的水渗透在被埋没的生物遗体里去的时候,由于生物体内有机质腐烂而形成的空间,水里的碳酸氢钙分解出来的碳酸钙就逐步地占据了生物体原有组织中的各部位。这就是生物遗体中的有机部分的“石化”。生物遗体中的无机部分,有的是磷酸钙,有的是二氧化矽。当渗透水里含有盐酸或硫酸或硝酸的时候,磷酸钙就变成溶于水的磷酸氢钙;二氧化矽又在碱性溶液里变成溶于水的矽酸钾或钠后流到别处去。因此,生物遗体内的坚硬部分也能在久远的年代里被另种无机质所代替,也就是“石化”了。化石的形成还有其他的方式,但外貌逼真而内部组织形式也依然保存的一些化石如年轮和纤维都很明显的“木化石”(本草书里的“松石”)就是成于上述的这一方式了。
柳枝的“骨化”过程很可能是和“石化”相同或相似。木质的90%几是碳水化合物,矿物质才占2%左右,在骨头里,矿物质(以磷酸钙为主)约占60%,以网脉状分布在骨头里的碳水化合物约占40%,所以在柳枝的“骨化”过程中需要增加钙、磷、氢,而减少碳。柳枝被折断并去皮之后,它就失掉了生长机能,它的纤维素在不和空气接触时就渐渐分解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和低碳的碳氢化合物如甲烷(沼气)等等容易消逝的化合物。当它被用来接骨后,就好像断骨之间的桥梁一样,它的管道充作贯通桥头血液的孔道,它所分解出的气体的消逝就促进了血液的流通,同时也就为从血液里来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即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腾出了空间,而旧(即木头)与新(即骨头)之间发生了相对的消长关系:在旧物里消减了碳,在新物里增加了钙、磷和氢,即使旧物里的碳、氢、氧仍有被保留的,但它们的排列方式经过改变也就成为新骨里的有机质了。而新增的钙和磷逐渐变成磷酸钙,碳、氢、氧等成为骨内的各种碳水化合物后,柳枝就变成了骨头而不留下任何痕迹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