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百亩棉田高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04
第3版()
专栏:

百亩棉田高产记
中共湖北当阳县委第一书记 赵竹明
编者按:1958年,当阳县委在低产地区建立了“棉花百亩丰产试验区”,获得了高产,平均亩产皮棉八百斤,比1957年的单位产量增加了二十多倍。
种大面积丰产田是一件全新的工作,整个的生产过程也正是新旧思想斗争的过程。但是,这个工作有力地发动了群众,扫清了思想障碍,推广了新技术,取得了丰收,并为1959年争取更大面积棉田高产创造了经验。
1958年是大跃进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许多地方获得了各种作物的丰产经验,出现了不少先进单位和人物。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推广这些经验,对更好地组织今年更大更全面的跃进,保证实现党所提出的粮棉生产指标,将会发生重大的积极作用。
今后,我们将陆续组织这一方面的报道,帮助各地互相了解情况,学习先进经验。
在宜昌地委书记萧持久同志的指导下,去年我们办了一个“棉花百亩丰产试验区”。棉花试验区整整一百亩田,验收结果,平均单产皮棉八百斤,比1957年单产三十三斤增长二十三倍多:其中有十亩单产一千五百斤;最高的三亩中心试验田,单产皮花达二千三百二十斤,创造了我县棉花生产的最高纪录。
棉花试验区位于长板坡人民公社东群生产队(原东群农业社)的石坝子。这里杂草丛生,砖石遍地,是历史上有名的低产地区,历年来棉花单产只一、二十斤。合作化后,最高年产量也只达四十余斤。过去在群众中流传着“祖先留下老石坝,子孙耕种无办法,一年辛苦汗流尽,田里难长好庄稼”的歌谣。可是,1958年大大变样了,增产量陡增二十多倍,群众在丰收面前对石坝子的看法也变了,唱出的是喜悦而豪迈的歌声:“试验区里好收成,棉秆茁壮丈把深,满树棉桃吐白云,亩产皮棉八百斤。骑上骏马乘胜进,明年再放大卫星,面积搞到一千亩,亩产争取三千斤。”
去年棉花试验区的空前丰收,充分地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各级干部建立试验田的指示的正确性,其意义和影响是很深远的。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
新技术在群众中落脚生根
种试验田,培育大面积丰产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去年一年来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
在我们选定“石坝子”当试验区后,就与社里研究制订了规划,亩产皮棉三百斤。这个规划公布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应,有的关心,有的怀疑。不少人说:“规划一张纸,埋在石坝子,莫说每亩千把斤(指籽花),百斤也难靠住气。”特别是一些“观潮派”更是冷言冷语,中农陈环银说:“干部吃的笔杆饭,庄稼活路可不行。”另外,在投资上也有人认为多了,怕连本钱也捞不回来。但是多数党团员、干部、积极分子相信党提出来办的事不会有错,有党的领导,就能办得到。于是一方面依靠他们积极开始行动,平整土地,削高填凹,辟坟破界,使试验区面貌大为改观,并且赶制了百余万斤混合肥料;另一方面与怀疑派、保守派开展了大争大辩。算了措施账、投资与收益对比账,从而在人们思想上初步划清了是非。
紧接着规划和辩论,就开始了耕田、播种。这里又有很多工作要冲破群众的老习惯。例如,深耕要求六至八寸,有些人不通,先说犁不到那么深,书记处几个同志就自己动手耕了一块田,深七至八寸,让大家看。可是他们又说耕这么深牛拉不起,于是我们又教给大家改用双牛拉,这样才坚持达到了深耕要求。密植要求1×1.6尺,有些人认为密了不会长桃子,主张起码搞2×1.6尺的。直到棉苗长到分叶时,老农艾天顺还劝社干部在两行中间扯一行去,他说:
“要得棉桃结,叶子不挨叶。”我们以规划为武器,以深耕密植的高产事实,驳倒了“不能深耕论”和“密植不能增产论”。
在播种方法上,我们采取了制钵育苗和麦行条播两种形式。对制营养钵原来就有些人不乐意,偏偏在移栽时遭到了寒潮袭击,移栽后月余不下雨,加上对育苗移栽缺乏经验,栽的浅,不保墒,发生了严重板结,禾苗一度枯黄,长得不如条播的好。此时保守思想就又抬了头,有人埋怨说:“提起营养钵,花工一大拖,是否能增产,还是无把握”。在这严重关头,我们又依靠广大群众,并动员全体机关干部,开展了“一人一担水,救活移栽苗”运动,经过三天组织二千余人次的连续战斗,战胜了干旱,胜利地度过了这一难关。由于营养钵有充分的养料,棉苗很快就全部转了青,早晚不同,日夜变样。在事实面前,曾一度抬头的“失败论”终于烟消云散了。
这种反复的思想斗争,直至棉花现蕾时才缓和下来。试验区的棉花长得特别茁壮齐整,犹如一片绿色海洋,并且比一般田早二十天现蕾。此时,一贯保守的人,也心服口服了,承认我们以前没有一桩事情是搞“瞎”了的。社员们的心更像被磁铁吸住一般,无时无刻不想到田里去看一看,一到田里干起来了就不忍释手,越干越有劲。有五十多个男女社员要求固定在试验区里搞生产,把试验区当成自己的
“私有田”。后来棉花丰收了,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青年们乐得蹦蹦跳跳。游天秀、王家凤等三十几个棉花姑娘恳求说:“把棉花试验区一辈子都放在这里吧!”说出了广大社员心里要说的话。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三亩中心试验田,凡是要采用的新技术,都先从这块田作起,证明是成功的,就推广到整个试验区,以至全县。这三亩中心试验田历年收成少,也不是出棉地。当时我们本着大胆试验、摸索前进的精神,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棉花生长始终跑在其他田的前头。
我们搞试验田后,很多群众也跟着搞起来了,有民兵的、青年的、姑娘的、红领巾的、老婆婆的、老头子的,各取了各的名字,并提出
“赶县委、超县委”的口号,把试验区当成了战场。胡启昆、胡启文、李可秀三个少年,经过数次要求,在县委试验田对面搞起了一块四分地的试验田。起初他们不会种,就请了团支部书记朱家远同志担任指导员,并且和我们比着干,我们干什么,他们也干什么,很少离了一回的。看了下肥,他们还闹着要多下点。经过与大人们同样的苦干,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志愿,验收结果,四分田足足收了三百二十斤皮棉,被人们称赞为“棉花试验区里的小英雄”。大家都动手搞起来后,老年人也憋不住气了,老汉曹道生约了曹道洪等五个老汉也搞了一块
“老黄忠”试验田。但办起来后,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是比较慢的,到了整枝打杈时,他们凭老经验没有打,可是过不了几天,别的田里亮堂堂的,通风透风,青枝绿叶,自己田里又枯又黄。这下他们慌起来了,但又不好意思问是怎么个打法,就不分青红皂白,跑到田里猛打猛折,不到半天工夫,棉花有的成了“光秆司令”,有的却更形枯萎。这时他们深深地感到光凭自己的老经验是吃不开了,才急忙向人家请教,学技术。自此以后也就学着人家干起来了,现在也获得了丰收。
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和由领导到群众的大搞试验田,有力地发动了群众,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群众对实施各项新技术的认识,为推广新的技术措施扫清了思想障碍;同时,每一个新技术措施的试验成功又对群众起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及时连续地抓技术措施
在技术措施上,除了作好土地平整、肥料准备、开辟水源等基本建设外,我们主要是坚决、及时、连续地抓好了以下六个关键问题:
一、狠抓深、密、肥
深:在麦收后用双铧犁深耕六——八寸,深的达一点二尺,一般耕三道耙四道,部分田耕了八道。
密:密植一般在四千株左右,也有少数在四千株以下和达到六千株的,行距一点四——一点六尺,株距零点八——一点一尺。从实践结果来看,以四千株左右为宜。
肥: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是以底肥为主,追肥次之。底肥是以含有机质迟效性肥料为主,并混合适量的磷肥,分层施足。在割麦后铺施了混合肥和栏肥五百担,深耕翻入土内,接着在新土上面施了饼肥四百斤和混合肥四百担,进行四寸左右的浅翻深耙。田整平后,移栽时再以颗粒肥和饼三百斤,打壋施肥。这样,使得棉株根系的发育可以层层获得营养,不致脱肥、冲肥。
二、精细处理种子,适当早播
种子处理首先经过粒选和三、五天晒种,溴化钾十五天熏蒸,赛力散拌种半月密封,防止病虫害。在播种前用八十度温水浸种催芽。这些对保证棉苗健壮和增强抵抗灾害能力都有显著功效。
适当早播和适时播种,对于棉花丰收有直接影响。我们播种早在春分,迟在立夏,最低温度为摄氏十一度,最高为二十一度。据观察,早播的棉苗前期易受气候和病虫袭击,但后期抵抗能力强;现蕾吐絮要早于立夏播种的一个月,每株伏桃平均五十个左右,约多于立夏播种的十五个,产量要高于迟播的30%左右。
三、狠抓田间管理
1、开沟作厢:为了防止内渍,便于操作,全部开成厢宽六——八尺,围沟宽一尺、深八寸,中沟宽八寸、深六寸的宽厢深沟,基本上实现了园田化。
2、追肥:一律穴施,少吃多餐,方法是五追四补。五追:一是移栽后用水粪二十担点浇,促使钵土分裂,与田土融和;二是棉苗转青后用五十斤硫酸铵进行提苗;三是用腐熟豆饼五十斤,混合过磷酸钙三十斤,挖壋二寸深施肥,然后中耕培土掩盖,供给盛花期养料;四是用水粪二十担混合硫酸铵十五斤,在开花初期追肥,补给盛花期养料;五是追桃肥,每亩硫酸铵二十斤、水粪二十担。四补:一是苗期看田看苗用化肥十到二十斤提小苗赶大苗;二是从开花到收花,每隔三、五天用3%的比例进行叶面追施磷肥;三是从现蕾到收花循环往复喷射萘乙酸钠;四是挖补追肥,求得株株发育平衡,促使平衡增产。从棉花生长发育情况来看,抓住提苗、盛花期前、盛花期、结桃中期追肥,就能满足棉花几个主要发育时期对肥料的需要;通过几补的办法,促使生长平衡,保蕾、保桃,增结秋桃,使棉桃更加饱满。
3、中耕与培土:中耕时掌握由浅入深,由深到浅和逐步培土加高的原则,留出离棉株二、三寸的保护带,作到没有板结、杂草,并要深锄秋草。试验区普遍中耕七次,一直延续到吐絮。延续中耕,能争取一部分秋桃。
4、整枝打杈:密植后普遍株高棵大,叶茂、盘密、桃多,因此,及时作好整枝打杈,对增产就尤显重要。在这方面要突出作好脱裤腿、摸赘芽、摘旁尖、剪空枝、去老叶等项工作。
5、晚打顶心:打顶心问题与促进棉花生长,争取秋桃,提高产量,有很大的直接关系。我们是分别不同情况进行的,如肥厚的晚打或不打,肥薄的早打或迟些打,叶色深绿的晚打,叶面发黄的早些打。在“秋分”开的花,因温度(摄氏二十二度左右)适宜,能同样受精、同样成熟,还可收到棉花。据观察,晚打二十天的棉株,每株桃子要比早打顶心的多十个左右。由此可见,根据生长情况,晚打或不打顶心是有好处的。
四、坚决彻底地灭虫治病
为了彻底地消灭病虫害,确保增产,在播种前就用“一六零五”把试验区周围所有易于藏虫的花草树木杀治了一遍,从苗期到蕾铃期连续用“一六零五”、“一零五九”或“二二三”乳剂,彻底消灭了芽虫、红蜘蛛、盲椿象、叶跳虫、红铃虫,以及最凶恶的斜纹夜盗蛾等六大虫害。直至拔棉秆为止,共防虫十七次,治病四次,少数田防虫达二十三次。
五、加强后期管理
怎样延长棉花生长时期,使棉田通风透光、防止落铃落蕾烂桃,是增产的重大关键。因此早在7、8月间雨水过多、棉株生长旺盛,赘芽很多的时候,就及时地进行了摸芽,防止疯枝生长造成田间荫蔽的危害。8月以后果枝增多,我们在田里用竹竿搭起了架子,进行了推株并行工作,狠狠地防治了后期病虫,不断地进行了叶面追肥,使棉苗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生长期比一般田延长了二十天左右,增结了秋桃。
六、营养钵育苗
用营养钵育苗,经验证明有很大优越性。与播的苗相比,具有株高、叶大、桃多、分量重、抵抗灾害力强的特点。在同样的条件下,钵育的苗八十个棉桃能收一斤籽花,而条播的却是一百至一百一十个才有一斤。社员们说:
“条播不用说,产量差一着;明年全用钵,千亩不嫌多。”
有把握争取今年更高产
在一年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有不少的教训。我们体会较深的主要经验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狠狠抓住深、肥、密、壮四关,抓好全面综合技术措施,抓好田间管理,一环套一环,环环套紧;在思想指导上,要抓早、抓好、抓到底,不收花就不松手。
主要的问题是:深耕还不突出,底肥不够足,氮、磷、钾配合不够恰当,未全部采用营养钵,有少数田播得较晚,加上水灾的袭击,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减收。我们相信,只要很好地堵塞这些漏洞,继续钻研,采用新技术,棉花一定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争取更高的产量是有充分把握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