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准备充分资金开展大生产 华北银行催收旧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8-10-06
第1版()
专栏:

  准备充分资金开展大生产
华北银行催收旧贷
【本报讯】华北银行为进一步开展农贷工作,特号召各地加紧催收旧贷。略称:我华北大部地区土地改革已彻底完成,今冬即应以大力开展冬季生产并准备明年大生产运动。总行决定今冬农贷资金不再增拨。为了扶助群众冬季生产,必须充分地使用原有资金。因此秋收前后,催收旧贷款即成为各地的主要工作之一。这一工作的能否生效,将成为今后农贷工作能否开展的先决条件。
最近,据总行收到各地不完全的报告,农贷到期过期未收回的数目相当庞大,有不少地区占全部农贷资金一半左右。如冀南区二十六个县统计,有应收回旧贷款十五亿,经过两个多月催收,截止八月二十四日只收回六亿二千四百万元,占贷款总数百分之四十强。太行三分行七月底统计,过期贷款占全部农贷资金的百分之五十一。武乡还有一九四二年贷款未收回的。太行二分行统计,贷款找不到头绪或不经正当手续的有十种,有的是银行有手续,贷户不承认,有的是有村名没户名,或有户名没村名。武乡、和顺、平定、榆社四县欠旧贷款村占全部村数的十分之八。象这样数目大、拖延久、手续乱的旧贷款,如果不下决心用大力及时迅速清理,今年冬季生产将受很大影响。
贷款不能及时收回有下列几种原因:(一)干部思想中存在着浓厚的恩赐、救济观点和任务观点,不积极催收,他们认为银行向群众收贷款是不好的事,对收款漠不关心。甚至对群众说:“能还就还不能还可以不还”,有的当群众的尾巴,要求领导上“宽恩缓收”,有的强调“群众正在生产,需要用款,不应催收”。村干部则觉得收贷款是得罪人的事,怕整党时群众提意见,不愿积极负责。有些地区,由于我们去冬贷款时踢破了旧组织,采取了亲自访问、串连贫雇的办法,他们对收贷款是消极的,有的根本不管,有的说:“去冬贷款我没参加,找贫雇组长去罢!”银行干部思想中有些任务观点,贷下去不进行检查;有的干部下乡遇到难收的贷户,不积极想办法催收,往往是用换契约转贷或延期的办法。从帐表上看来,旧贷数目是减少了,实际上还是一样。如昔阳县安丰村,六三个贷款户,就有五五户是转贷数次的,这也助长了群众拖延不还的思想。(二)有些群众贷款不愿还,见干部去催收就故意讲各种困难,冀南有些群众说:“贷款入到合作社,抽回来合作社就要垮台,怎样办”?去冬贫雇贷款,有的根本不打算还,以为贷款就是救济了他们:“民主哩!不还公家就没法!”有的荣军、军属认为贷款是照顾了他们,更缺乏还款的思想准备。据我们了解,这些群众不愿还款的原因,是想“占分家便宜”(这种思想老区群众比新区浓厚)。他们觉得:“贷款利息低,东西天天涨,迟还几天能多赚些钱”;“交了就贷不上了”。因此就一直拖。(三)过去贷款政策有偏向。如有些地区的贷款重点往往放在灾区,单纯着重于贫苦户(在灾区贷款,并着重于贫苦户是正确的,不应视为偏向。问题在于贷款是否用以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还是做了一般的赈济。如果是用来扶植群众生产,渡过灾荒,则是完全必要的,因此笼统地指为偏向,是错误的。——编者)。去年冬贷更强调一定要贷给贫雇,有的群众因本身没生产条件(孤寡等),根本不愿生产,把贷款吃喝浪费的不少。北岳、冀中土改中宣布废债,连银行贷款也在内,因此有的群众等待废债。有的地区负责干部对这些现象的严重存在了解不够,也就没有用大力去进行。这就大大的阻碍了农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甚至因资金无法周转而难持续进行。
最近各级行都在进行催收旧贷工作,有的地区已获得一定成绩,兹特综合各地经验,供大家参考:催收旧贷是一件群众性的工作,只靠银行单独搞,收效不大,必须在党政一元化领导与布置下,组织各种力量共同去做。特别要对区村干部进行政策教育,转变大家的恩赐救济观点。催收旧贷的原则是:凡贷款到期要一律收回。但对个别特殊情况,如贷款资金已投入生产事业,立即收回可能影响生产者,或因天灾疾病等原因,到期实在无法归还者,可以酌量延期换新契转贷,换约时要将本利折成实物计算,转贷时间一般不应超过六个月。有些地方规定:转贷期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内者,由县支行批准(转贷期一个月者,催收干部可以决定),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内者由专区银行批准。这种对转贷条件限制严格的办法,能督促贷户迅速归还。可供参考。催收旧贷的具体作法,有如下几种:(一)讲解贷款政策,使群众了解贷款是为了扶助生产,不同于赈款,到期必须归还。一般老实农民,只要我们说清道理,他们是愿意还的。(二)组织贷户进行生产,嫌下钱还贷款。(三)对少数故意拖延不还的户,可采取由区政府工作组写信催收或过期加利等办法。(四)真正无法归还,需要转贷者,应在贷款大部收齐后,再办理换契约手续。(五)某些地区贷款手续混乱的,要在这次催收中加以清理。(六)在催收中检查贷款用途,并征求群众对贷款意见。应注意防止两个偏向:一是硬逼,象商人计帐那样。二是救济观点,不愿积极催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