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耕作园田化是增产的综合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12
第3版()
专栏:

耕作园田化是增产的综合措施
园田化是“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大增产措施全面贯彻的集中表现。1958年,河北省在农业生产上较普遍地推行了这一综合措施,全部实现园田化各项标准的土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一年来推行的结果,证明园田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全省1958年粮食、棉花、油料的产量都比1957年增长了一倍左右,并且各个地区,各种作物都出现了高产纪录。
河北省推行耕作园田化,是在以水利、积肥为中心的生产取得巨大成绩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水利建设的大发展,使全省几千万亩原来的旱地增加了水利设备和水源;积肥运动的大发展,使全省每亩平均施肥数量由以往的两三千斤,骤增到一万多斤;同时不少地区大搞深翻土地,由过去耕深三、四寸增加到一尺以上,有许多多年不动的土地也翻了身。这些生产条件的改变,对农业耕作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水源,加强灌溉管理?特别是许多旱地高低不平,无垅无畦如何进行灌溉?已有灌溉排水工程的土地如何充分发挥水利资源的增产作用?这些肥料如何分配施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增产效果?土壤深翻后如何进行平整耕作?在生产条件改变后,其他耕作管理措施如何与之相适应等等。这些新问题的提出,迫切要求在耕作技术上也来一个大跃进、大革命。而实现耕作园田化正是解决这一系列新问题的综合措施。因之,它更加丰富了生产高潮的内容,并使生产高潮一浪接一浪地持续发展下去。
园田化的十项标准
为了使耕作园田化这一概念更加具体化,河北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总结了园田化的十项标准:
1、靠人不靠天,旱涝双保险。即搞好水利,作到渠成网、井成排、井渠相通、沟渠相连、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2、规划耕作区,种植区域化。即因地种植,把各种作物都种在最适宜的土地上。
3、土地大翻身,瘠地变肥田。一般地深翻一尺以上,丰产田深翻二尺以上,丘陵山区推行等高撩壕,低洼地区整修台地畦田,不良土壤要进行改良。
4、整地平如镜,实现畦田化。为了便于排灌,保持水肥,必须都作成畦田,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且起高垫低、平整地面,使地平如镜、埂直如线。
5、多施底肥、分期追肥,保证满足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肥分的需要。
6、作物品种优种化,并且进行精细的种子处理。
7、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土地地力和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穗数(铃数、果数);并且采取适当的种植方式,保证充分的通风透光条件。
8、科学地掌握浇水、追肥技术,按苗按棵进行管理,使块块整齐、株株健壮,消灭弱苗瘦苗。
9、实现“双无”(病、虫),力争“三无”(病、虫、杂草)。
10、精收细打,颗粒还家。
这十项园田化的标准,把农业增产措施全面地系统地综合起来,从而把1958年的农业生产高潮以更高的规格持续地推动开展起来。全省在大搞水肥土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平地整畦运动,约有一千多万亩秋田作物实现了畦田化。良种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各种作物经过群众评定的良种达到80%以上。密度均有显著增加,特别是夏播作物密度一般较往年增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高产卫星田实行了高度密植。大搞田间管理,防除病虫害。全省有水利条件的作物普遍浇一至三次水,80%以上的作物追了肥,普遍中耕四、五次以上。有半数以上的社基本上实现了“四无”。在种麦期间,推行耕作园田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从整地播种开始就按照园田化标准耕作的麦田占全省麦田总面积的60%,为1959年小麦更大丰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搞园田化要破除迷信
耕作园田化的推行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产物,推行园田化的结果又进一步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以高度的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园田化在大面积上推行,是我省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广大地区改变落后的粗放的耕作技术的一项革命措施。在推行之初,很自然地要遇到一些保守思想的阻力。如有的认为人力、物力条件达不到;有的认为过去没有基础,得慢慢来;有的觉得只能在小面积上搞;不能在大面积上搞;有的对园田化要求的各项标准抱怀疑,怕密植减产、怕多肥疯秧,顾虑多管理无效、白搭工等等。因之,大力推行园田化必须和这些各形各色的保守思想作斗争。
但是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地拥护耕作园田化,这是运动的主流。各级领导抓住了运动的主流,广泛地采取了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法,以及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帮助基础差的地区,用先进的思想和成功的经验克服了保守思想,从而使园田化的推行成为群众性的运动。
推行园田化取得丰收的成就,说明在大面积实现园田化是完全可能的。有些地区把推行园田化和大面积丰产田结合起来搞成丰产方、丰产路、丰产洼等。成安县搞了一百个棉花丰产方,二十条棉花丰产路,共十五万亩。亩产皮棉达到三百多斤,树立起棉花大面积高额丰产典型,活生生地证明了在大面积上实现精耕细作是可以达到高产的。
由于精耕细作所引起的作物生长变化和产量增加,树立了许多新的科学论断。比如过去认为白马牙玉米密植最多二千五百株左右,多了就空棵。而1958年有的密植到每亩七、八千株,由于水肥充足,管理及时,没有空棵。过去认为棉花种在肥地或施肥过多,就要长疯、晚熟、不结桃、落铃。但是去年棉花在多水多肥条件下,由于管理及时精细,同样获得大丰收。这些事实使人们改变了过去消极地适应自然,控制作物生长发育的观点,树立起积极地改造自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观点。
园田化是生产力解放的结果
实行精耕细作的园田化,无疑要比一般浅耕粗作的耕作方法多用人力、肥料和种苗。过去种一般粮食作物,每亩用工十个左右,棉花用工十五个到二十个。而从1958年若干高产卫星田的用工典型调查来看,小麦亩产一千三百斤的,用工二十三点七五个;谷子亩产一万一千一百八十一点九斤的,用工八十九点一五个;棉花亩产籽棉二千二百三十二斤的,用工一百六十六点一个。这些高产田比一般田用工都要多几倍,而产量则多收十几倍到几十倍。虽然在大面积上实行精耕细作比高产卫星田每亩用工量要少一些,但是比一般田总要成倍地增加工本投资。因此,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大面积地推行园田化是不可能的。园田化本是老农多年的创造,但过去由于小农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因而才只能限于在小面积上应用而不能在大面积上推广。
1958年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推行了园田化,就是由于高级合作化解放了生产力。生产力的解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劳动潜力的发挥,一方面是大搞工具改革。在发挥劳动潜力方面,突出的是:大搞“四化”“两院”,把妇女劳力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生产;改善劳动组织,组织社会主义大协作,加强劳动管理,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和管理民主化等,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1958年的工具改革运动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的作用。全省不完全统计,创造和改制的各种工具共一千一百四十九万件,这些工具大大促进了耕作园田化的推行。
但是1958年推行园田化还是初步的,从范围上看还不广泛,从标准上看也未达到较高的规格。这仍然是精耕细作和劳力不足的矛盾。我们相信,在实现人民公社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改善劳动管理,用更大的力量进行工具改革,必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高标准的园田化,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按照河北省各地的计划,今年春天要在三千五百多万亩麦田,一千九百多万亩春播作物的大面积高产田里,推行耕作园田化。这些地区正在为耕作园田化进行种种准备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