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侗族老人张先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15
第5版()
专栏:

侗族老人张先有
柳杨森
在公社干部的关怀、劝阻下,榕江县古州人民公社水利工地上的老人渐渐少了。但是,在车江灌溉渠工程工地上,却有一位年近花甲的侗族“格老”(侗族对老年人的尊称)和青年人一道,在寒风中挑土运泥。别看他人老,干劲却不弱于青年。五、六十斤一挑的泥巴,在他肩上好像不算一回事。
五十九岁的张先有是公社栽麻工区著名的“样样管”。他虽然年纪比较大,耳朵又有些聋,但是不管什么事,只要对生产对集体有好处,他总是胸脯一挺,说声“我去!”就带头干开了。这次修水利,公社为了照顾老年人,本来没有让他去,老人却非去不可,公社只好让这位老将出马了。
从建立互助组,直到公社化以后,这一长段时间里,张格老都是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榜样。每天,除了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他天不亮就提着一个粪筐去拣粪积肥。1958年他拣了一万多斤粪,老人所在的小队里种油菜用的基肥,几乎全是张先有的,但是他从来没有向社要过工分。不论上坡出工还是收工回家,他肩上从来没有闲过,不是给食堂砍一担柴,就是给饲养员割一挑草,也不肯接受一个工分。好几次他认为队里“多”评了工分给他而生气。虽然如此,多少年来他的劳动工分在生产队总是最多的。
在去年9月大炼钢铁时,他整日整夜地守在炭窑旁,有一次炼铁炉的木炭烧光了,眼看一炉铁水就要受损失;而木炭还在热腾腾的,木炭窑又没有冷却。这时,张格老毫不犹豫地打开木炭窑的门,冒着高温进窑挑木炭,当他出窑时,胡子和眉毛被炭火烧去不少。在他这种奋不顾身的行动影响下,其他社员也跟着进窑挑木炭,救了一炉铁水。
多年的耕作经验并没有使这个老人自满。解放后,只要是党和政府推广的先进农业技术,他总是积极贯彻执行。就以今春社里推广三角丛植来说,稀植惯了的侗族社员中,就有不少人一嫌麻烦,二怕密了不长谷,思想还有抵触。张格老却只怕听的不清楚,又走去找党支部书记和社主任,要他们画个样子看看。随后,他一个人在田里栽起来了,经检查完全合格。
张先有是一个贫农,解放前给地主、富农种地,受尽千辛万苦,临解放前,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抓他儿子当壮丁,不得不逃到几十里外的深山中去。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因而生产愈来愈积极,在栽麻工区,勤劳勇敢的张先有成了社员们学习的榜样,几年来,他年年当选县、区、乡、社的生产模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