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分工和阶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16
第7版()
专栏:

分工和阶级
李洪林编者按:
在关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问题的讨论中,有些文章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如12月4日人韦同志的文章中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是由阶级的对立而产生的”;12月13日林德宏同志的文章中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和分离是剥削阶级为了更残酷的剥削劳动人民所一手造成的,它是阶级对抗的反映”。显然,这种提法是不完全合乎历史事实的。李洪林同志这篇文章则认为两种劳动的分工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不过,阶级的产生加深了和扩大了这两种劳动的分工,并使之成为对抗的关系。我们认为,李洪林同志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
讨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问题中,有些文章提到:这种分工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或者说是剥削阶级造成的,甚至说是剥削阶级硬生生地把这两种劳动分开的。
这种看法告诉我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的根源是阶级社会。它们本来是互相结合的,以后也应当互相结合,但是不幸剥削阶级人为地把它们拆开了。既然结合是合理的,因此分工就是不合理的。
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分工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分工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阶级则是分工的后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品没有剩余。这时不可能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因为社会拿不出东西来养活脑力劳动者。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这时社会还没有脱离蒙昧和野蛮的状态,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都是极为简单的,因此也没有产生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需要。和这种情况相适应,原始社会的精神文化是极度贫乏的,原始的宗教和艺术是原始社会的晚期才出现的,而作为脑力劳动重要手段的文字,则是没有的。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这才使一部分人能够从体力劳动当中脱身出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也逐渐复杂化了,这就产生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需要。于是原始社会的劳动分而为二:极大多数人承当起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小部分人则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统一的劳动分而为二,是不是剥削阶级“硬生生地”把它分开的呢?不是的。如果社会生产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果社会没有产生这种分工的客观需要,谁也没有这样大的本领能够“硬生生地”制造出这种分工来。
阶级的分裂使分工成为对抗的关系
当然,阶级关系对这个分工是有作用的,这就是更加扩大了和加深了两种劳动之间的差别,并使这种分工成为一种对抗的关系。负担着全部体力劳动的是被剥削阶级,而有条件从事脑力劳动的只是剥削阶级和它的知识分子。其实如果把管理国家除外,剥削阶级一般并不去从事脑力劳动,而是过着寄生的生活。从事脑力劳动的,主要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并不一致,所以就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关系来说,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一般关系来说,却是一种对抗的关系。为什么呢?脑力劳动之所以能够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部门而单独存在,必须有体力劳动为它提供物质条件。但是在阶级社会当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两个部门之间的物质交换,是经过剥削这个途径进行的。这就是说,剥削阶级从劳动人民那里把他们的劳动成果夺取过来,又从中拿出一部分来供养知识分子。尽管知识分子当中有些人的生活条件比劳动人民强不了多少,我们一般也不能说知识分子“剥削”劳动人民,但是总的说来,这两个劳动部门之间转移财富的方式,是通过剥削而实现的。阶级剥削是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成为对抗的根源。
阶级对抗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影响,从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得出来,比如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本来是一件大有益于生产发展的事情,然而在阶级社会当中,它却成为加强剥削的手段。文学艺术的成就丰富了社会的精神生活,但是实际上能够享受这项成果的,主要是剥削阶级。当然,也不能把这一点理解得太极端了,劳动人民对于文化生活也不是根本不能问津的。不过总的说来,在阶级社会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对抗的关系。
但是对抗只是这个分工的一个特点,它不能代表整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因此不能说阶级造成这个分工,而只能说阶级关系使这种分工成为对抗。
分工是历史上的伟大进步
对于这个分工的出现,必须承认它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人类社会之由野蛮进入文明,两种劳动的分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以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进步,都和这种分工有分不开的关系。当然这个进步的代价也是相当沉重的,它使绝大多数人们丧失了自由,陷于被压迫、被剥削、终身从事苦役的境地。不过这个分工虽然采取了这样野蛮的形式,它究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道路。这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为了从野兽般的生存条件当中挣脱出来,不得不采取几乎是野兽般的手段:使绝大多数人陷入受奴役的地位,来换取一小部分人的自由。这种方式虽然野蛮得惊人,但比起原始社会,究竟有它进步的地方。
我们不应当把原始社会过分美化了,因为那是非历史的态度。原始社会由于没有私有制和剥削,所以也没有阶级社会那些奇形怪状,人们的道德面貌也是私有者和剥削者望尘莫及的。但是所有这些,归根结底不过是生产力极度低下的产物。原始社会的劳动当然没有阶级社会那种强制的性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劳动是具有自由的特色,但是这种劳动和共产主义劳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它是极度落后的,因此严格说来不能称之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而只能叫作原始的劳动。当然,也不能小看原始社会的劳动,人之所以能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地球上之所以出现人类社会,正是这种原始的、朴素的劳动的功绩。第一把石斧和第一次使用火,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决不下于后来科学技术上任何一次最重大的发明。但是历史是往前走的,在原始社会朴素的劳动的基础上,脑力劳动终于作为一个独立部门分化出来。古代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农艺学以及哲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如果不是这个分工,是不能出现的。古代社会生产的发展,那些至今屹立的高大建筑,如果不是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劳动,如果没有脑力劳动的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是根本办不到的。这里不但脑力劳动是一个新的形态,就是体力劳动,也不再是原始社会那种原始的、落后的形态了,这时,不论生产工具和劳动组织,都比原始社会大大前进了一步。当然,另一方面,从原始的自由劳动变成强制的奴隶劳动,又是这个进步的反面。总之,这个过程,既不以被剥削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同样也不是剥削阶级所能左右的。
分工也带来了恶果
这个分工带来了进步,也带来了惊人的恶果。
为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前进一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开来,在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又不太发展的条件下是必要的。但是知识的来源是实践,所以这种分工一开始就包含着致命的弱点:知识分子脱离了物质生产,并且也看不起体力劳动;劳动者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而且被剥削的地位也使他们失去了推动生产和过问科学技术的兴趣。这种分工既然使人人都成为片面发展的人,因此它对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必然成为一种阻碍。事情总是在矛盾中前进。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作为一个进步的因素出现的时候,它同时又成为一种阻碍的力量。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分工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它的恶果也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是物极必反,这个分工本身的发展又给它自己的消灭准备了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到了顶点。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中有价值的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都达到很高的成就,但同时生产者也完全沦为机器的一个附属物。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越是发展,就越要求生产者有越来越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于是事情就成了这个样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要求消灭这种分工。
仅仅“要求”还不行,还必须有这样一种物质条件,这条件使这种分工的消灭成为可能。这种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基本上准备好了:这时生产力的水平已经有可能保证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享受充分的文化教育。但是尽管生产力怎样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仍然不能消灭,于是出路就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消灭分工的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剥削阶级,因而也就扫除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社会障碍。但是阶级压迫并不是这个分工产生的根源,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抗(这一点与阶级联系着),而它们的分工或差别还要保存下来。这个分工要保存多久,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生产力的水平在社会主义革命前已经很高的国家,消灭这个分工的期间要短些。但是即使如此,普遍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一切过去脱离生产劳动的人们都成为劳动者,也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期间。而这些事情也正是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等到社会生产极大地发展了,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全民教育普及并且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都极大地提高了,这时,人人都参加生产劳动,人人都有高度的文化水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也就消灭了。这正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