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希望再开一朵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16
第8版()
专栏:百花坊

希望再开一朵花
李季
春日无处不飞花,在甘肃辽阔的山野间,“花儿”像和煦的春风,飘荡在每一个劳动工地的上空,鼓舞着、滋润着千万颗跃进的心灵。这种既长于抒情,又适于叙事的民歌形式,是甘肃、青海一带劳动人民,表达思想感情,抒发欢乐忧伤的重要艺术创作形式。同时,它也是劳动人民在文艺创作上的极可宝贵的贡献,也是所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学习、创作的重要源泉。这是一片汪洋无际、川流不息的海洋。它以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日新月异地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就像所有能够在人民中长期传诵的文艺形式一样,“花儿”有它自己的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不论你是否爱它,群众却像“心头肉”似的喜欢它,把它看作自己的珍宝。这是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最近,我在引洮工地上,更是特别突出地感觉到这一问题的重要。不论是在古城拦河坝的施工人群中,还是在各种运输工具百花齐放的定西工区的渠线上,不论是在艰险难坏飞鸟的九甸峡上,或是在移山倒海的宗丹深劈的民工行列里,到处是一片“花儿”歌声,此起彼落,遥相唱和。“花儿”在这个共产主义的工程中,简直成了鼓舞人们进行忘我劳动的重要的宣传鼓动的武器。
在和工地上民工中男、女“花儿”歌手,以及从事文艺工作同志们的多次谈话中,许多人都直接、间接地表示了这种愿望和要求——把“花儿”搬上舞台,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我们的大跃进服务。
这是一个很好的倡议。只要我们的音乐家们,能把现在流行的十几种“花儿”曲调和传唱在甘肃民间的几十种其他民歌,收集、整理起来,在音乐上给以加工、提高;只要我们的作家、戏剧家和为数众多的劳动人民中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共同合作,创作出各种大大小小的反映当前现实生活的剧本,并给予它以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戏剧形式,我相信,一个有着强烈生命力并为甘肃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新的剧种——“花曲”,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在舞台上。事实上,在引洮工地上,最近已经出现了“花曲”的第一个剧目,这就是临洮工区民工中的男、女“花儿”歌手们,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协助下,所创作和演出的“修路”。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尝试,也是一个可贵的开端,它的第一次演出,就赢得了民工们热烈的掌声和衷心的喜爱。
有人说:“‘花儿’艺术性低。”这不是由于无知,就是那种丑恶的“艺术至上”者的自大狂。
“‘花儿’曲调单调,唱来唱去就是那一个调调。”这是既没有调查研究,又缺乏分析的说法。“花儿”曲调仅就大系来分,就有莲花山、临夏、青海三类各不相同的曲调,在“花儿”流行的地方,往往每个县就有两种以上的不同的唱法,假若再加上甘肃各地的其他民歌,我们的“花曲”,就将是一个拥有几十种以至百多种曲调的新型的剧种了。
“‘花儿’只流行在甘肃少数地区,群众性不大。”甘肃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市,都有人吟唱“花儿”,这是“少数地区”吗?按人口来说,有近千万人都在传唱“花儿”,这和那些终日醉心于创作群众视为“天书”的艺术家们的作品相比,到底哪一个“群众性”大呢?
“目前舞台上的剧种,已经不少,何必再标新立异地另搞一个剧种。”是的,目前剧种的确不少了,但是,花不厌多,越多越香。比如你要修建一座公园,除了芍药、玫瑰,再种上一株牡丹,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况且,这里还包含着一个甘肃大部分地区近千万人口的群众文化生活问题。
从鼓舞千百万人民举红旗大跃进,从丰富和充实人民的文化生活,从“花儿”本身的艺术性、群众性等方面考虑,“花儿”上舞台,这已是一个极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希望有志于此的专业、业余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广大的“花儿”歌手们,共同努力,辛勤培育,为甘肃人民劳动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唱得更好,笑得更好而开放出一朵香气袭人,色彩鲜艳的新花来!
〔原载“甘肃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