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在熔炉里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18
第6版()
专栏:

在熔炉里成长
本报记者 傅军 智洁纹
在北京市第四十九中学过去的会议室里,整整齐齐地摆着五台车床,它已成为一个机工车间。在它的附近,还有一个三间平房的木工车间,和一个能容纳八十多个劳动力的宽大的钳工车间。这是五华医疗器械厂在这个学校建立的提供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课堂。
这个学校的一千二百多学生,每天有一百多学生轮班到这里和工人一起劳动。“听从师傅教导,虚心向师傅学习”,这是学生们贴在车间里的一幅红色标语。学生们以每周八小时或六小时的劳动,在这里生产各种精致医疗器械,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已经学会了十多种产品的生产技术。根据工厂的鉴定,学生们在专业工序上现在一般已达到二级徒工的技术水平。
五华医疗器械厂是去年11月把车间设到学校里来的。厂校双方共同组成了一个管理生产的委员会,学校选派了几个教师和工人一起指导学生生产劳动。但是,一开始学校还缺乏组织学生生产劳动的经验,工人们从过去带一两个徒工,一下子变为带十多个学生,也缺乏好的教育方法。工人们白天热心指导学生,晚上义务加班赶生产任务,但结果第一个月只完成生产任务的93%。后来工人们根据学生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特点,在生产劳动前,先把道理向学生讲清楚。这样一来,学生们学习技术就快了,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第三个月就完成了生产任务的167%。生产正常了,学校也就能更好地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劳动了。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学校和工厂的共同责任。工人们看到自己亲手培育的学生们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成长着,他们高兴极了,车间里不断出现工人表扬学生的大字报。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这个伟大熔炉里,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他们听到老工人在旧社会里当学徒几年上不了车床和挨打受骂的故事,一位耐心地教他们生产技术的老工人,他手上的伤痕不正是旧社会留下来的印证吗;一个叫黎嬿嬿的女学生刚到车间劳动时,深怕车床上的油弄到身上,干不了一会儿就不想干了。不久,她变了:穿着一身朴素的工作服,熟练地操作机器,俨然是一个工人的模样。许多学生都把老师傅作为自己随时随地学习的榜样。
车间设在学校,学校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把教学和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劳动成为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物理教师江可端在同学生一起劳动中,看到学生在车床生产零件时要加冷却液,这与物理课热学有联系,因此,他就很自然地在讲课中把两者结合起来。在讲电学时,物理教师把计算车床电工率作为物理课的作业。讲几何时,数学教师就从车间拿了很多实物作教具。学生们说:“照这样讲,既听得明白,又记得牢靠,学习兴趣更高了。”学生丁淑兰过去对物理课不感兴趣,常考三分、二分,现在她感到物理课与生产劳动有很多联系,许多原理记得更清楚了。她在最近一次考试中,已得了五分。在学校举办的勤工俭学展览会上,学生们写的许多作文,都切实地反映了自己的劳动生活。教师们的评语是:内容比过去丰富了,感情更加真切了。学生们的感受是:现在作文时,不再像过去那样脑子空空的,看看黑板,望望窗外,两小时过去了,写了一大堆空话。
学生们在劳动中也丰富了理论知识。有一天,学生王秀娟作完砝码收工时,看到工人同志逐个地数着一大堆砝码,“能不能有一个简便的办法呢?”当时她正在学代数,想到代数上等差级数的公式时,她的脑子突然一动,她想,如果一边作,一边把砝码放成一个三角,依照这个公式不是一下就算出来了吗?把学到的知识第一次运用在生产中,她高兴得跳起来了。学生们在作金属锥体时,依照工人教给的方法作,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对准,他们运用三角知识,先算出一定的角度来,结果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张秀琴在装天平时,运用杠杆原理,一下子就使生产效率提高了四倍。
工人们在学校,不仅在生产劳动中指导学生,并且和教师们一起研究如何编写劳动课教材,如何把课堂教学更好地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现在他们已成为学校中不可缺少的一批新型的教师。但是这些工人们又是学校的“学生”,他们晚上在学校学文化,学校教师也都热心地帮助他们。教师到工人宿舍请教生产技术,工人们到教师宿舍补习代数、文学等基础课。在技术革命中,教师还帮助工人搞出了多轴车床,使生产效率提高三倍。
工厂在学校设车间,使学校能够更好地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成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固定的、经常的基本形式;同时也促进了工厂的生产。现在,厂校双方都越来越感到这种协作的好处了。(附图片)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高中学生正学习机工。这个学校和北京开关厂协作,工厂在学校设立了三个车间。 
本报记者 傅军 智潔纹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