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劳动有固定场所 教学有丰富内容 四川师范学院在工厂农村建立基地推动了教学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20
第6版()
专栏:

劳动有固定场所 教学有丰富内容
四川师范学院在工厂农村建立基地推动了教学改革
本报讯 四川师范学院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以教学改革为中心,在工厂、农村建立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办学活动四结合的基地,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质量。
在建立基地时,四川师范学院充分考虑了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教学需要。中文、历史两系的基地,以农村为主,使教师、学生在农业劳动中更好地向劳动人民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三系,则以工厂为主,以便更好地结合所学专业。各不同专业和年级到基地活动的时间,也根据其特点分别按“一、二、九”(每年放假一个月,劳动两个月,学习九个月)、“一、三、八”等制度,进行了具体安排。比如数学系二、三、四年级每年以二至四个月时间到四结合基地围绕教学进行劳动、科学研究和办学活动。一年级学生需要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每年就在校内参加一个月的生产劳动。现在,四川师范学院已在华阳县上游人民公社、成都量具刃具厂、成都四○二厂、灌县鱼嘴水电站等处建立了一批四结合基地。历史、中文、数学等系第一批二百多个教师、学生,已分别在这些基地进行了一系列活动。
师生们在四结合基地,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各项活动。中文系三年级和历史系二年级根据教学计划,分别把同农村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民间文学、习作等课和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农民起义等部分带到上游人民公社,一面现场教学,一面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参加生产劳动和进行办学活动。数学系三年级把画法几何、微分方程等课程带到成都量具刃具厂。此外,历史系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还准备把课程带到工厂,实地调查工人生活和工人运动,研究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化学系准备把农业化学课带到农村,进行现场教学。学院党组织还与所在基地的党组织共同研究,全面安排了活动时间。如历史系二年级师生在上游公社,每周以两天时间(每天八小时)进行专业学习和政治学习,两天左右参加劳动,其余三天参加社内工作和办学等活动,教师有两天用来备课。在劳动和工作中,师生们还进行各项专题调查研究。
师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特别注意利用工厂、农村的有利条件,改革教学工作。首先,运用在生产劳动和工作中搜集来的丰富的实际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化学系根据工厂调查研究资料写出的新的工业化学教材,克服了过去教材中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某些缺点,比如,在钢铁冶炼部分,增加了土法生产的内容;制盐副产品部分,用四川的资料代替了东北海盐副产品的资料。其次,采取能者为师的办法,根据课程内容,邀请工人、农民讲课。数学系在成都量具刃具厂教画法几何的识图部分,邀请老工人结合车间产品和图纸,讲授快速识图法,学生们边学边看边作,效果很好。中文系在上游公社请民间艺人与教师共同讲授民间文学课,艺人先演唱和介绍,再由教师从理论上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他们还尽可能使教学、科学研究同办学、劳动直接联系起来。历史系二年级师生在上游公社讲授农民起义部分时,发现当地农民曾经发起反对封建军阀和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斗争,就订出“华阳县农民起义斗争史”的科学研究题目,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并且邀请农民作报告。师生们在这里协助农民办起了农业中学和政治文化技术学校,同时结合办学工作,把研究上游公社教育事业发展经验列为科学研究题目。
师生们在工厂、农村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办学活动,不仅思想感情起了变化,政治觉悟有所提高,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数学系过去被认为是作纯理论性研究的专业。现在,到灌县鱼嘴水电站的三十六个教师和学生,在二十多天里,结合生产学习了运筹学等课程,还搜集到生产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三百多个,并运用学得的数学理论知识解决了不少生产问题,其中仅环刀容重数表一个问题的解决,提高工效二百倍。广大师生协助工厂和公社办起各类学校几十所,并且帮助这些学校编写教材、培养师资,学到了一定的办学本领。
四川师范学院师生们的实践初步证明,在工厂、农村建立四结合基地有以下好处:一、适应师范教育的特点,既有比较完整的劳动场地,又便于广大师生就地开展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整套办学活动,使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办学活动能够相互结合,使学生在思想、学习和办学等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二、有了固定基地,便于系统全面地开展调查研究,用丰富的实际材料充实教学、科学研究和办学工作。三、使学校在工厂、公社帮助下按计划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此外,这个学校的物理、化学等系还在校内建立起机械厂、化工厂等劳动基地,以弥补校外基地在结合专业需要上的某些不足。
(周祖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