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一对蒙汉夫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20
第6版()
专栏:

一对蒙汉夫妇
本报记者 吕南新
傍晚,我到包头市郊的东风公社蒙古族社员巴成祥家串门,他刚从地里劳动回来,正抱着八个月的胖儿子二黑叶逗着玩。巴成祥的爱人刘渔女是个汉族妇女,正给大小子黑叶子赶缝新棉袄。巴成祥望着他女人,满意地对我说:“孩子妈心灵手快,全家五口人过年穿的新衣快缝齐了”。刘渔女是个能干女人,种庄稼是好手,屋里屋外又收拾得干净利落。这个由两个民族结合起来的美满家庭,使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听到的一段故事。
巴成祥是包头市郊区东风人民公社镫口村生产队的队员,是镫口村一百多户中唯一的一户蒙民。几百年前,镫口原是一片荒滩,一户蒙古族牧民看到这儿水草好,赶着牛羊从远处迁来,从此安家落户。这家蒙民就是巴成祥的祖先。以后,许多汉族农民陆续移民到镫口,形成了一个村落。巴成祥是个雇农,十五六岁起给地主放牲口、种地。土地改革时,他家分得了十几亩地,先后参加了互助组、农业社。正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时候,巴成祥突然遭到了不幸。1954年农历腊月底,他的妻子死了,接着,他母亲又重病去世。屋里留下八个月的男娃娃黑叶子。在这难关上,乡里给巴成祥发放了救济款,社员们都来帮着照料。村主任侯复生和社员赵玉成等人,帮助老巴埋葬了妻子和母亲。侯复生的女人杨取女,用自己的奶水喂养黑叶子,像亲生儿子一样抚养他。
怎样帮助蒙古族兄弟重新过好日子呢?这是侯复生和社员们都关心的事。他们早就盘算着要给巴成祥物色个合适的对象。恰好村里有个三十多岁的寡妇刘渔女,常和巴成祥一块儿劳动,巴对她有些意思,但不好开口。刘渔女也觉得巴成祥为人诚实,劳动好,但顾虑蒙汉生活习惯不同,耽心闹不到一处。侯复生和社员们知道以后,都帮助巴成祥去说亲。1957年夏天,巴成祥和刘渔女要办喜事了。社员们忙着打扫新房,买东西,办喜酒……社干部个个都来贺喜。巴成祥结婚以后,日子过得挺美满,他的劳动的劲头也高了。
我去巴成祥家串门的时候,黑叶子跳蹦着从幼儿队回来了。他已经是六岁的大娃娃了,带着皮帽,穿着一身干净的棉袄裤,进门就爬到炕上打弹子玩。刘渔女招呼黑叶子脱了皮帽,告诉他家里有客,别调皮,又笑嘻嘻地对我说:“这娃娃可调皮了!”语气那样温和。我能体会她的心情,这是慈母在客人面前赞赏孩儿聪明伶俐!过了不大工夫,又进来一个模样儿很俊的小姑娘,穿着花布袄裤。巴成祥告诉我,这是他的女儿二巧。二巧原是刘渔女和前夫生的女儿,巴成祥待这孩子像亲女儿一样。今年春天,他们生了二黑叶,全家五口人生活过得很美满。去年,巴成祥和刘渔女挣了三百多个劳动日,公社化以后,全家在食堂吃饭,娃娃送进幼儿队和托儿所,巴成祥和他的妻子可以更好地参加劳动了。巴成祥住的房子宽大而清洁,这房子还是他结婚前侯复生和社员们帮着盖的。巴成祥常常感动地说:“是汉族老大哥帮助我建立了家业,过好了生活!”(附图片)
邵樱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