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塞外钢城英雄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21
第2版()
专栏:

塞外钢城英雄多
本报记者 林田 吕南新
初春的早晨,天色将明未明,大青山隐藏在淡墨似的雾里,塞外的晨风还相当冷。这时候,从昆都仑区和张家营子通向包钢厂区的路上,便出现了潮水般的人流。这些人,有的来自附近地区,更多的是来自天南地北。他们怀着崇高的理想和旺盛的激情,来建设祖国新的钢铁基地。
永远年轻的老高头
1955年春天,第一批建筑工人来到昆都仑河两岸的时候,几十里之内,只有几处小村,一些零零散散的田地,再就是连绵的沙丘和草地。人们在席棚里安下了身,夜里一觉醒来,被子上落了铜钱厚的一层土;白天正吃着饭,刮起了大风,饭碗里撒上了黄沙。但任何艰难困苦,也动摇不了人们建设包钢的决心。
那时候,一位老工人鼓励大家说:“我们工人阶级就是要打先锋,先‘受屈’,后享福,这样才能建设起‘铜梆铁底’的强国呀!”
这位老工人是谁呢?他是老抹灰工、工长高德成。这位老人,六十岁入党,六十二岁学文化,今年已经六十四岁,每天早晨还是顶着星星,走十里路到工地上班,天黑以后才回家。这里人们都敬爱地称他“老高头”。
他来包头那年,已经是六十一岁的人了,领导上劝他:包头天冷,风大,你老人家还是留在北京吧!“吃点苦不怕,建设包钢的光荣俺不能没份儿!”老高头就这样雄心勃勃地到了包钢。
从那时以来,不管天阴下雨,风里雪里,他总是在工地上跑来跑去。去年夏天,老高头在包钢厂区修完房子以后,又去建设白云鄂博铁矿山。
冬天,他冒着风雪,一夜出去两三次,检查刚抹灰的楼房。有一次深夜,他披了个羊皮袄走出去没多远,一阵暴风雪刮得对面不见人。他迷了方向,猛一下跌到一个雪坑里,雪没到大腿根。老高头费了好大力气挣扎出来,摸到了楼房跟前,到每间房子里,瞧瞧火炉旺不旺,摸摸墙冻了没冻,再三嘱咐看火炉的人注意防火,然后才回住处。
这位老人,就这样兢兢业业,三年如一日地为包钢建设辛勤操劳。可是更感动人的,是老人那颗充满青春活力和燃烧着创造热情的心。往往,当他家里的老座钟敲过十二下以后,老高头还坐在小凳子上,钻子、锯子、钳子等各式各样的工具摆满了一屋地。他那皱纹满布的脸上,架着老花镜,聚精会神地钻呀,磨呀,刻呀……。去年,他为了创造那已经钻研了三年的自动筛沙器,熬过了多少个夜晚,手指头也不知割破了多少次!他的老伴催他睡觉催不动,就起来帮他烧烙铁焊铁皮,刻模型。几年来,老高头创造了十几种抹灰新工具和小型机械。
是什么力量使老高头这样全心全意地从事祖国的建设事业呢?去年,当组织上动员他退休的时候,他说:“我感激党对我的关怀,可是俺还有两桩心事没了。一桩是,党把我从火坑救出来,步步上天堂,党的恩情俺还没有报完,哪怕我活到一百岁,只要身子骨还硬,就要干活。第二桩,俺还要多教些徒弟,为包钢建设。”他的话,说出了这位在旧社会受苦受难,有着三十多年工龄的老工人对党的一片赤诚和对包钢事业的热爱。从1952年到现在,老高头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亲手培养了五十多名徒弟,向成千人传授过抹灰技术。徒弟们像对自己的爷爷和父亲那样尊敬他。
一代新人
在沸腾的包钢建设工地,我们老一代的工人青春长在;而我们年轻一代工人又成长得这样快,成熟得这样早。他们二十多岁的年纪,就作了师傅,领着一大帮徒弟干活。他们热爱艰巨的开创事业,作每件工作,总要有新的创造。
青年钳工组长于长玉,从鞍山来包钢的时候,就抱着一个愿望:能够从头到尾参加安装包钢这样一个大钢铁企业的机器,该是多幸福啊!去年夏天,他们到包钢不久,第一台起重能力四十吨的塔式大吊车,运到了高炉工地。于长玉虽然在鞍山、本溪参加安装过六座高炉,可还是第一次安装这种机器。那些天,他白天干活,晚上,半夜半夜地研究安装图纸,吊车的三千多个零件,几乎每件都记在心里,这真是费尽了苦心!吊车提前安好了,于长玉又给自己提出一个新的难题:怎样能使吊车不必前后移动,就可以吊运它背后的东西?这需要把吊车的最大转动限度,从二百七十度改为三百六十度。这问题,连工程师也曾经认为是办不到的。可是只上过小学的于长玉,在党组织支持下,经过仔细观察和几夜苦思后作出了设计,只把一根钢绳加长一段,在一根轴上多绕一圈,就使吊车能转到了四百五十度,成为全国的一项创举。
这个敢想敢干的年轻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把他的全部创造热情和精力,倾注在包钢建设上。安装热风炉的时候,铆工不足,他就带领小组去作铆工;焊工紧张的时候,他又去作焊工。二十三岁的年纪,他已经掌握了车、钳、铆、电、焊等十种技能。可是他最擅长的,还是安装电器除尘器。这是自动化高炉上的一项新的技术设备。设在鞍钢和本溪的中国头几台电气除尘器,就是在一位到苏联学习过的工程师的指导下,由于长玉小组安装起来的。包钢第一号高炉的电气除尘器快要安装了,于长玉又天天忙到深夜,他一面熟悉图纸,一面教徒弟。
我们第一次到他家的时候,他正在给徒弟们讲电气除尘器安装规程。他站在灯下一块小黑板前,细高的身材,突出的前额下一对睿智的眼睛。他打开一张图纸,看了一眼,在小黑板上边画边讲。从设备的构造、原理,直讲到各部分的安装方法,每个难懂的技术名词他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每个细节他都记得那样准确。从八点一直讲到十点,结束了第一课。他的小女儿已经由妈妈拍着入睡了,六、七个小伙子还在个个全神贯注地边听边记。连我们这些完全外行的人,也听得入了神。这个两手终日粘满油泥的青年工人,多么像一个学识渊博的教授啊!
在我们成了朋友以后,他向我们谈到了他们迎接高炉早出铁的一个大胆的计划:要在安装高炉电气除尘器的时候,在质量和速度上,创造一个国际水平的纪录。党总支和工会已经指定他在进行准备。这些天,他挤晚上的时间,研究着一百多张施工图纸,已经想到了几项加速施工的办法,准备让大家讨论。他还打算在电气除尘器安装过程中,写一本又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的书,书名叫“电器除尘安装手册”,书的提纲已经作好了。我们谈到他的理想,他说:“作个钳工,最大的理想是摸会全世界的机器,好为祖国作更多的事。”从这个年青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国工人阶级一代新人的灵魂。
英雄的潜水手
人们也许想像不到,在包钢八万人的建设大军里,还有几名潜水手。他们从长江大桥工地,从渤海岸上,赶到了黄河边。这是一些勇敢、沉着而又有多种技能的人。他们凭着一双手可以摸出岩石的构造,也可以在水下安装拆卸机械,和作各种工程。他们是包钢黄河水源地水下工程上的重要角色。
从旅大来的潜水手邢连希和张福有,已经在黄河上战斗了八个多月。去年6月,邢连希一到河边,就穿起了潜水衣,潜到滚滚浊浪里。混黄暴怒的河水,对这个在平静透明的海湾里工作惯了的人,来了个下马威。这个身着一百二十斤“水甲”的彪形大汉,几次被高流速的黄水打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抓不住河底。邢连希还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整整用了半天时间,在河底上,从北岸爬到南岸,又从南岸爬到北岸,摸了摸黄河底的地形构造。7、8月间,突然有两场特大的山洪奔入黄河,吸泥船的排泥钢管被冲走,淤在河底流沙里。邢连希和张福有潜水去打捞。水流太急,他们潜下去,身子就被打平,有时被打下去好远。但他们还是百折不挠地一次次下去,在河水里奋战了三天,直到把最后一根管子摸到。冬天,黄河上封上了三尺多厚的冰层,挖泥船还在继续工作着,每次水下发生了故障,邢连希和张福有都要钻到冰洞里,到水底去排除故障。春节期间,他们还下了几次水。一次在封闭沉井底的时候,邢连希在冰层下坚持了两个钟头,这是在潜水手们的经历中少有的,可是为了包钢早通水,早出铁出钢。什么困难能挡住这些水下英雄呢?
包钢的建设吸引了许多英雄男女,而这些英雄又吸引了不少的作家诗人。一位黑发中已见银丝的诗人说,他常常考虑写一个“新群英会”来歌颂这些英雄。的确,我们今天的英雄们不但比得上当年群英会上的人物,而且比他们还要胜过一筹呢!(附图片)
(苗地插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