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战场上的英雄 劳动中的模范——记回乡后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2-26
第6版()
专栏:

战场上的英雄 劳动中的模范
——记回乡后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
本报记者 陈健
河南省沁阳县北孔村的模范生活管理员宋学义,就是十八年前震动中外的“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件中的壮士之一。
一天,下着大雪,我到北孔村去访问他,他不在家。他的妻子告诉我,村里一位妇女三十年前卖给外乡,昨晚回来和家里人团聚了。宋学义激动得一夜没合眼,天不亮,就去公社给办户口。
宋学义回来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还没有吃早饭,他身上堆了一层雪,像个大雪人,布鞋子都湿透了。
处处事事关心群众
在北孔村,宋学义是最忙的一个人。他管理着全村的三个食堂,一个幼儿园,一个养猪场,一个大鱼池,还有浴池,戏院和许多杂七杂八的琐碎事。但是北孔村的食堂是全县第一流的模范食堂,县里在这里召开过现场会议。北孔村的养猪场,是全省的模范养猪场之一,得到省里的奖旗。北孔村的浴池,在全县也是首创。群众的眼力真不差,远在人民公社化初期,就看中办福利事业的能手——宋学义。他们说:“食堂、幼儿园这些事非学义干不行,别人没有学义那么体贴人。”
在北孔村,经常睡的最晚的要数宋学义。他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晚上提着油灯,拄着拐杖(在狼牙山跳崖时,摔断了腰,摔坏了眼)在食堂、猪场、幼儿园等地方查看。经常在厨房里和炊事员谈心,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制定第二天的食谱。很晚很晚还等候迟来吃饭的社员。一天晚上,大风雪,赶车老汉冻得缩着脖子回来了,宋学义连忙迎上去,从锅底下的热灰中扒出烧的焦黄焦黄的馍,又从锅里端出热菜热汤:“吃吧,先喝碗汤,喝下去就不冷了。我知道你喜欢吃烧焦的馍。”老汉感动得搓着手,眼里转着泪。说真的,老伴也没有这样温情地对待过他。
当天晚上,我到食堂去吃饭。从饭厅到食堂的小路是用碎砖砌的,很整齐,上边铺了一层细细的沙。虽然下雪,这条路却光滑平整,社员来回盛饭,不会打湿鞋子。炊事员告诉我:“这路是俺们学义亲手搞的。有几个晚上,他提着油灯,扛着铁锨,在这里砌呀,砌呀,像姑娘绣花。”
这村的群众过去没有养猪的习惯,宋学义就亲自盖猪圈,弄饲料,喂猪,成夜地守护着生猪娃的母猪。特别是想出了“放猪”的办法,不用一粒粮食,全场几百头猪,都吃的圆浑浑,像地滚子。那个七十万尾鱼的大鱼池,也是宋学义在十冬腊月的严寒里,第一个下水带领着群众挖的。群众说:“大小事情,学义都带头。”
宋学义的妻子告诉我:春节前几天,他在省里开会没回来,群众一天几次来家里打听。宋学义回来了。是晚上回来的,没有吃晚饭,也没多和妻子说话,提着油灯就去看正在修建的浴池。第二天天没有亮,他就和几个社员一起修锅炉。年二十九、三十,浴池开放了两天两夜,全村几百口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痛痛快快地洗了澡。
“他心眼里只有咱”
1947年7月,宋学义复员回到刚解放不到两个月的河南老家。多惨哪!父母没有活到解放,就双双饿死了,妹妹被地主抢走卖掉顶了租子,哥哥被国民党拉丁抓走了,几间草屋已被国民党烧掉,屋里屋外长满了青草。
悲痛交炽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宋学义回家后的第三天,便领着群众展开了暴风雨般的土改斗争。斗倒了村里的地主。
这个村,靠沁河,地凹,十年十涝,年年有灾,是个穷村。解放前,一到冬天,十室九空,人们都外出逃荒。宋学义把村中最穷的几十户贫农组织起来互助生产。可是困难很多;一是牲口少,二是许多群众“揭不起锅盖”。宋学义把自己好几年的津贴积蓄全部拿出来了,买了一头牲口,剩下的零钱分给了群众,政府给他的救济粮,也一碗一碗地分给群众。整整一个冬天和第二年春天,他就和群众一起吃野菜,喝稀粥。
第二年只收了一季麦子,秋庄稼全被淹完。群众卷起铺盖,准备去逃荒。宋学义痛苦地站在村头的大堤上,眼睛望着翻滚的沁河,自言自语地说:“沁河啊!沁河,你还能统治我们多久?”他寻思到天黑,心里突然一亮:挑沟挑水,搞水利。可是,当计划向群众宣布时,各种反对的意见都出来了,反对的焦点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群众马上要吃饭。县里虽然送来了救济粮,数量少。宋学义除公开动员外,还成半夜地挨门挨户劝说,叫他们放大眼光,看到长远利益,现在即便忍饥挨饿搞水利,也是值得的。群众被感动了,放下逃荒的担子,跟着宋学义搞起水利。宋学义知道群众生活很苦,思想不稳定,就每天晚上到农民家了解情况。有天晚上发现梁尚武第二天就要断炊,连忙把家中仅有的两碗面给他送去一碗,说:
“你我明早都有饭吃了,中午的饭再想法”。第二天早晨,他妻子用一碗面煮了半锅野菜粥,叫他吃。他看看,舍不得吃。他的妻子是个有觉悟的女人,总想特别照顾一下宋学义,因为他身体太坏。但宋学义说什么呢?他说:“当群众都在困难的时候,我能多吃一口吗?不能。共产党员在群众中永远不能有特殊享受。”
宋学义对一切工作都带头干,越困难,越带头,搞水利更是如此。他不分昼夜的在工地上挖沟,从不休息,太累了,实在支持不住,就躲到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托托自己的腰——这腰断过了两次,唯恐干部和群众看见不让他挖。他哪里还想到一丝自己的身体呢。怪不得群众这么说:“学义心眼里只有咱”。
1951年,北孔村已经根除了水患,群众开始统治沁河,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已经由宋学义回来那年的八十斤,提高到六百多斤。宋学义一直是这个村的生产领导者。
得到群众信任是最大快慰
宋学义和他的四位战友,在狼牙山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已经被亿万人所歌颂。现在,他在一个小村里忠心耿耿地做一名生活管理员,又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完美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在宋学义的生活辞典里,找不到个人名誉、个人地位、个人得失,个人享受等肮脏字眼。回家八年之久,全县包括党组织,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他只带着他的组织关系,说明他是共产党员。回村后的十几年来,从没有脱离过生产,他生活待遇也一直没有超过一个普通的农民,现在也没有超过一个普通的社员。他生活最大的快慰是为党工作,得到群众的信任,认为这是党和群众给他的“最高的奖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