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不怕做“事后诸葛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02
第7版()
专栏:

不怕做“事后诸葛亮”
应麟
当一个人做错了事,事后才发现自己错在哪里,认识到应当怎样做才对的时候,有人往往会轻蔑地说这是“事后诸葛亮”,仿佛觉得这样的人没有用处似的。
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头的,是不会辩证地观察问题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在未做一件事之前,就知道应当怎样做,而且实际做的结果,证明他的主观想法完全同客观实际符合,因而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当然非常之好。这叫做有预见性。所谓预见性,就是人们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一个人只要精通唯物辩证法,又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善于用辩证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事物,要具有这种科学的预见性,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党所以一贯要求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唯物辩证法,都要加强对客观实际的钻研,都要深入实际和联系群众,目的就是为了使干部都能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增强他们对事物发生和发展的预见性。这样,他们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少犯错误。
但是,人们有可能预见到事物发展的方向,这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又是一回事。我们知道,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千变万化的,而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渐进的,不能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即使是一个最精通辩证法的人,最通晓事物发展规律的革命政党,要作到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有预见性,绝对不犯任何错误,无疑是不可能的。人们总以为诸葛亮料事如神,样样事情都有预见性,其实诸葛亮何尝有这样的神通,只不过是人们把他理想化了罢了,就是把诸葛亮写得神乎其神的三国演义中,他也同样犯过错误,而且是不小的错误。这就是他误用了并无实战经验只有书本知识的马谡去守要地街亭。结果街亭失陷,司马懿兵临城下,弄得诸葛亮不得不演出极端冒险的空城计来。既然不论古人或今人,都不可能作到在任何事情上都有预见性,都不可能使自己的主观和客观完全一致,可见在工作中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这就不仅不足为怪,而且是合乎规律的。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这样告诉我们:“……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达到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可见,人们不仅会在实践中犯错误,而且只有通过在实践中的许多次失败和错误,才能使人们对某一事物获得完全的预见性,为以后做成功这件事准备好条件。这样说,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但却是合乎辩证法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正确和错误,成功和失败,都是对立的统一。没有错误,就没有正确,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在一次的实践中,你遭到失败,这固然是坏事;但是使你获得了经验教训,增长了知识,只要善于吸取这样的经验教训,你就有可能在下次的实践中成功。因此,一个人要想作“事前的诸葛亮”,就必须先作好“事后的诸葛亮”。不应把“事前”和“事后”割裂开来,而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当然,事物是各不相同的,这一件事情上的经验教训,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另一件事情上。但事物又是互相联系的,这一件事情上的经验教训,也有可能成为做另一件事情的借鉴。所以,一个人不论做成功或者做失败了事情,都应该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这对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大有好处。
总之,能够作“事前诸葛亮”固然好,如果作不到,能作“事后诸葛亮”也不错。最糟糕的莫过于,既不能作“事前诸葛亮”,也不愿做“事后诸葛亮”,做错了事连错在哪里也不知道。这样的人才真正是没有用处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