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花曲吐芬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03
第8版()
专栏:百花坛

花曲吐芬芳
马可
2月16日人民日报第八版的
“百花坛”上,登载了李季同志的“希望再开一朵花”。诗人满怀热情地赞扬了引洮工地上的“花儿”歌手们创造了第一个“花曲”的剧目,同时批判了“艺术至上”论者对“花儿”的错误看法,并希望专业的文艺工作者编写剧本、整理曲调,扶持这一新生的剧种。
“花儿”是流行在西北甘、宁、青一带的一种山歌,其形式与陕北的“信天游”差不多。歌手们在歌唱中称姑娘们为“花儿”,这种山歌也因此而得名。这倒是一个非常贴切的名称,因为这些悠扬、奔放的歌曲,每一首都像春天山坡上盛开的野花,吐露清新的芳香。
用这种山歌作为一个新的剧种唱腔的基础是否可能呢?
这个问题不仅已有今天的事实作了回答,而且也有历史的证明。例如,远在元曲之前的南宋永嘉杂剧,它的音乐构成,就是“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南词叙录”)。可见,山歌、小曲自来是戏曲音乐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今天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剧种如高腔的拖腔中,还可以看到山歌的鲜明痕迹。
近几十年来发展、形成的一些地方剧种如评戏、锡剧、越剧等,都曾从山歌、小曲中吸收了丰富的音乐成分。最近几年来,南方一些山区和兄弟民族地区,也以山歌为主要基础发展成功了几个地方剧种。看来,从山歌到戏曲,这不是可能与否的问题,而是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规律。
“花儿”的曲调一般是节奏漫长的,这作为一个剧种的基本唱腔,能不能够胜任呢?
其实,这在“花儿”曲调本身的发展中已经有了答案。随着各种不同歌词的变化,“花儿”除了具有充分抒情性质的漫长曲调以外,也有表现激情的、叙述的或互相应答的各种曲调。在节拍上,除了抒情性的自由节奏外,还有一般的四拍子、二拍子和在一般民歌中罕见但却颇为准确的三拍子和五拍子。这些变化,已经使得“花儿”作为一种戏曲的唱腔有了良好的基础,它在戏曲中随着内容的表现还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般从民歌小曲发展而成的戏曲,在音乐上往往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民歌的“曲牌”很多,被吸收进戏曲后仍以各种不同曲牌的变化、对比为主要的表现方法,如花鼓戏等;一种是民歌的“曲牌”不多,但在少数基本曲调上有丰富的变体,被吸收进戏曲后更充分发展了这种基本曲调上的节奏变化手法,如梆子戏等。“花曲”的情况显然更接近后一类。但这两类情况和两种方法不是绝对的,不是对立的,而常常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所以这并不意味着“花曲”在发展中不能吸收其他的曲调。
“花曲”的发展,按照我国目前戏曲和歌剧发展的情况来看,似乎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群众性的创造为主,以民间的“花儿”歌手为主,在创作、表演、歌唱等方面走传统戏曲的路子,专业的艺术家也应积极主动地参加这一工作,向群众学习,同时提高群众的创作水平。另一种是同样在“花儿”的音乐基础上,但可以作更大的专业性加工,在吸收其他音乐成分上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表现方法上不一定局限于戏曲的传统。这即是一般所说的“新歌剧”吧。当然,新歌剧的创作决不应限于这一种风格和做法,但这样带有更强烈的泥土香味的新歌剧也必将是群众所热烈欢迎的。
写到这里,不禁闭目畅想:若干时日以后,“花曲”将形成一种怎样光辉灿烂的剧种!它将向我们证明,民间的土壤上能够开出多么鲜美的香花,人民又是以多么智慧的劳动和多么博大的眼光来栽培和欣赏这些花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