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光荣的基地光荣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09
第6版()
专栏:

光荣的基地光荣的人
戴大兴 于成志
青山似屏,浑江如带,长白山南麓的巨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工程——通化钢铁基地正在一日千里地飞跃。建设基地上的成千成万的英雄,在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以冲天的干劲和创造性的劳动,胜利地完成了1958年的任务,现在又迈开英雄的步伐,为完成新的任务而高歌猛进。
新兴的钢铁基地
以通化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通化钢铁基地,是吉林省新兴的最大的钢铁基地。它建设在巍峨壮丽的长白山区。这里曾经是前东北抗日联军的根据地。在这块山区里不仅有茂密的森林、清澈弯曲的河流和纵横交错的铁路,而且还有蕴藏极为丰富的各种矿产。在浑江两岸和鸭绿江右岸布满了天然构成的焦煤矿床和铁矿矿床,储量都在数亿吨以上。而现代化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就在这个地区的通化、浑江、大栗子、七道沟和二道江五地齐头并进。在这个基地上,分别建有炼铁厂、炼钢厂、中型和小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发电厂、焦化厂、机械厂和十多处大型铁矿和煤矿。正在兴建的钢铁联合企业,具有技术先进、效能高的特点,仅通化钢铁联合企业建成后,年产能力就可达到生铁八十万吨,钢一百万吨,钢材八十万吨,无缝钢管五万吨,焦炭一百八十万吨。
光荣的长白山区的巨大工程吸引着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十多万基地建设者积极响应中共吉林省委提出的加强基地、支援通钢的号召,他们远离家乡,并把自己第一批参加这样宏伟的建设视为莫大的光荣。他们辛勤劳动的鲜花,已经结出了第一季香果。标志着通钢基地诞生的两座二百五十五立方公尺的高炉的高大炉体已耸向高空,它像一对巨人在群山环抱的浑江平原上雄伟的屹立着,向人们揭示:不用多久,这里将不仅是绿色的林海、金色的粮仓,而且也是一个红色的新型钢铁基地。
不眠的山谷
浑江畔上的二道江,在一百九十天前,还是人烟稀少、野草丛生的荒原,可是如今,到处响着机器的转动声、铿锵的锤击声、载重汽车的吼叫声……这雷鸣般的声音,震撼了沉睡千年的寂静的山谷。通化钢铁基地的中心和先驱——通化钢铁联合企业就在这里诞生。
“高炉流水红精精,一滴铁水万颗心”,来自全省工厂、农村、学校的数千名钢铁英雄,他们斗志昂扬,万众一心,在这里进行着一场改变山区历史面貌的战斗。他们以自己辛勤而智慧的双手在这抗日联军唱出“群山到处是宝,遥望林海如画”的宝地,建起雄伟的钢城。现在,用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炼铁厂的一、二号高炉、五座热风炉、两座洗涤塔以及数十公尺高的大烟筒已巍然耸立,炼钢厂、轧钢厂、焦化厂也全面兴工。
入夜,整个工地更加繁忙,灯火闪烁,宛如日出东方万里红。数千名土建工人和安装工人以分秒计时,彻夜在工地上紧张地劳动着。炼钢厂的数十根钢筋混凝土架的四周冒起一缕缕的青烟,土建工人们正以土法保温加速冬季施工。冶金结构安装连的英雄们,在几十公尺的高空紧张地进行安装。“二号高炉的炉壳工程,还有百分之七,今夜能完成吗?”“我们再召开‘群英会’,发动大家找窍门,我看有把握,……”还没等安装连的连长黄俊讲完,一个手持电焊机的小伙子把话接了过去,爽朗地对工地主任说:“放心吧,我们保证提前完成!”电焊工人们望着巨大的塔式起重机一次仅衔着一块不大的炉壳慢慢地起向高空,感到效率太低,为了加速安装,他们苦心钻研,终于集体创造了“焊接快速施工法”。在平地上把四块炉壳焊成一节,而后再把两节大炉壳焊在一起吊往炉顶,质量高,速度快,提高效率十五倍,仅用两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完成了二号高炉炉壳的安装工程。他们的报捷声响彻了拂晓前的整个工地。
通钢英雄多
“浑江滔滔千里浪,白山绵绵万宝藏。抗日奇迹唱不完,通钢英雄数不全。”这是通钢工地上工人们亲笔写下的豪壮诗句。在开工初期,这里没有现代化的施工、安装设备,运输工具不足,困难重重,但都没有难住敢想敢干的英雄们。通钢冶金结构安装连在安装一、二号高炉和五座热风炉时,工地车辆不足,大批材料堆放在距工地一公里远的专用线上,工程艰巨,时间紧迫,分秒不容推迟,在这种情况下,安装连决定自己搬运材料。只搬了一天,很多人的肩部就被压肿,但是他们个个精神振奋,忘却了疼痛,用最快的速度把所有的材料全部运进工地。在焊接炉壳时,脚手杆和脚手板不足,安装连连长黄俊用几根三角铁和几块木板做成了“滑车吊架”式的活动操作台,代替了脚手架,突破了安装上遇到的最大困难。这项新的创举使安装进度加快了一倍。
在紧张的安装工程中,工人们发扬了高度的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安装高炉的钢铁连,有铆工、电焊工、起重工等八个工种,同时在高炉上施工,但由于互相协作,互相创造条件,使各个小组衔接得像一个人一样。共青团员电焊班长衣锦华,在紧张施工的同时培养了十多名电焊工,他把自己积累的一点一滴的技术操作经验都细心地传授给别人,并且创造了“双条双把焊接法”,这个创造被十几名电焊工推广后,又等于增加二十多名电焊工的力量。
轧钢厂四十五公尺高的烟筒砌砖工程,在摄氏零下三十七度的严寒下进行施工。为了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瓦工连长共产党员于海信创造了“内衬生火保温法”,加快砌砖进度,在十二天内就全部完成了砌砖工程,提前一个月又五天,而且质量良好,破除了冬季不能砌烟筒的旧论,创造了奇迹。
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们在这巨大的建设中,他们和工人们一样战斗在工地上,并且在高炉旁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在高炉正在紧张施工的过程中,五十八岁满头白发的工程师王世才爬上了炉顶,亲自指挥安装;为了加快安装进度,事前他做了一个精美的高炉模型,向安装工人们透彻地讲解快速安装法。同时又创造性地设计出“高炉炉壳牛耳楔”,给安装工程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工人们称赞他是“一条心为了加速通钢建设”。可是他却说:“这是我的本份!”。当一、二号高炉在建设中遇到了“上料没有卷扬机,供电没有电缆,用水没有铁管,出渣没处放置”的四大难关时,在党委的号召下,工程技术人员及干部都开动了脑筋,人人献计。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为了修改设计,起早贪黑苦思苦想,甚至彻夜不眠地工作,提出了许多以土代洋,以简代繁,以小代大的措施和施工方法,迅速突破了四大难关,使工程建设大大跃进。
在整个工程建设期间,在过去的一百九十个日日夜夜,数以千计的基地建设英雄们就是这样劳动着的。现在这些英雄们正以“乘风破浪再跃进,千里骏马紧加鞭”的气势,精工雕刻着这座精美的钢城。(附图片)
戈沙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