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又慈祥 又严厉——读高尔基“文学论文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10
第8版()
专栏:

又慈祥 又严厉
——读高尔基“文学论文选”
栋榕森
高尔基的政论文字,我们的读者是很熟悉的,因为有许多重要的篇章,早已有了瞿秋白的翻译。譬如现在常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句名言:“假如敌人不投降,就消灭他!”——就是这些政论中的一篇的题目。但是高尔基的文学论文,辑译成像样的集子的,只有抗战前天马书店那一本;如果我记得不错,那本书译自日文,句子着实难懂得很,当中怕还有不少错译,例如把法国作家法朗士译成法兰西之类。前几天看到新出的高尔基“文学论文选”,确实很高兴,虽则还是很不满足,因为这里面只收了二十八篇论文,可是译文是好懂的,从这些文章里不难学到很多东西。无论你是饱学之士,还是知识很少的初学者,都可以从这里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汲到各种各色的养料。读着读着,你不以为是在读理论文章,你还以为在跟一个亲人面对面谈话。是那么平易近人——一点也不装腔作势;是那么深入浅出,那么循循善诱。
拿“谈谈民间故事”这篇来做个例子吧。这篇文章是应“少年先锋真理报”的要求写的;那时“少年先锋真理报”收集了几百篇民间故事,发表了其中一部分之后,便请求高尔基把他儿童时代从民歌和民间故事里得到了什么告诉孩子们。高尔基写了这篇十分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把你抓住,读完了还想再看。在这篇短文里,他是那么技巧地讲了好多民间故事,讲得简单,有趣,动人。然后他告诉读者说,他在八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三个神:外祖父讲的神是严厉的,他要孩子服从长辈、恭顺和驯服(“外祖父依照自己的神的意志,一心想把这些品质注入我的肌肤里去”),外祖母讲的神是
“善良的,然而有点软弱,不中用”;还有奶娘的故事里的神,“是愚笨的,任性而淘气,它也没有引起我的同情,然而是最有趣的。”高尔基说,第三个神住在地上,常常在乡间走来走去,他干预人间各种事情,而没有一次是成功。他说,奶娘和外祖母的故事和歌曲在那时给他提示了一种模糊的信心,使他相信世间有人能够看透一切事物,能够看清楚“受贿的法官,残酷的地主,贪婪的商人”等等,“这个人是不信神、鬼、沙皇和神甫的,这个人是很聪明而勇敢的。”高尔基就这样回答了报纸提出的问题。多么深刻,可是一点也不觉得深。
向读者复述这个集子里的二十八篇论文的内容,那是不必要的。这几天读着读着,有一点却使人感受得十分强烈,那就是高尔基对年青一代的爱护。所谓爱护——一方面是用全力来保护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同情他们,安慰他们,甚至可以用“抚爱他们”这样的字眼;可是另一方面他又那样的严厉,一点也不含糊,督促他们,鞭策他们,像父亲和老师似的批评他们的缺点,他们犯了错误,甚至于声色俱厉地、可又带着那样多的同情心来责备他们。他没有溺爱。他没有盲目的捧场。他没有说假话。他写这些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苏维埃文坛的领导人了,可是他却没有半点儿架子,苦口婆心的在那里劝导。他批评有些人对于生活总是“听不清楚,看不明白,懂不透切。”他三番四次指责“语言不够,技巧不够”。他提醒青年的作者知识不多,要用功虚心学习。可是当他一看到对新生的一代采取粗暴态度的时候,他就挺身而出,保护他们。他尖锐地批评过绥拉菲摩维支,因为这位老作家讲到当时两个新作家时断然说:“他们完啦。”高尔基甚至于斥道,“这样蔑视人是不行的”。愤怒之情,跃于纸上。他认为批评家有义务去“教导”作家,而没有权利去“责备”他们;他认为批评家要“恳切地给他们指示一条道路,使他们能够迅速而蓬勃地成长起来。”
但是当有些初学写作者写信给他,向他抱怨说:“没有功夫创作”,而且抱怨说“生活困难”呀,等等,这时高尔基也被惹得万分不满意。他宣称:“这些牢骚没有引起我的同情。”接着他分析了时代的特征,驳斥这种因为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时没有时间创作,产生“抱怨”是如何的不智,他反对所谓“生活困难”的论调,引证旧时代的经历,证明从前的生活比现在不知道困难多少倍。
伟大的灵魂——高尔基对于绝大多数的后生一代却是具有十分坚定不移的信心的。1928年3月,当孩子们向他祝贺六十寿辰的时候,他回答说:“我知道,你们当中将成长许多比我更优秀的人。”
上面这一点是“文集”各篇中突出的思想。当然,文集还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议论,不同的读者可以得到种种的启发。(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