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在罗昌秀家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11
第6版()
专栏:

在罗昌秀家里
本报记者 周祖佑 王焕斗
正当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时节,我们访问了四川省宜宾县活着的白毛女罗昌秀。她现在是宜宾县风仪人民公社社员,全县的先进生产者。她的丈夫文树荣是公社生产队长。
走进她家,我们看到罗昌秀和她的婆婆围坐在火炉边。罗昌秀正给新生的孩子喂着奶,婆婆在做鞋。罗昌秀原来雪白的头发正在转青,她的脸庞也开始丰满和红润起来。她亲切地给我们让坐,拿出收获的花生和甘蔗,招待我们。一会儿,文树荣回来了,他一边愉快地逗弄孩子,一边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谈起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从1957年结婚后,经常在一起出工、一起休息,夜晚,夫妻俩还一起学习文化。去年他们一共做了三千多个工分,是公社的“两个全劳动力”。罗昌秀在劳动当中,从不知道疲倦,去年,虽然多次到县城开会和治病,但是,她仍然作了一千二百多个工分,比一般妇女干活还多。去年10月,社员们日夜为钢铁厂运输物资,因为罗昌秀怀了孕,运输任务一来,大家都瞒着她不让她知道,但是,集合时,罗昌秀却背着背篼赶来了。去年秋收时,罗昌秀发现地里还有玉米和黄豆没收干净。她马上叫丈夫和她一起在地里收拾了两天,拾来两、三百斤黄豆和许多玉米。她说:“都是公社的东西,不该抛撒了。”由于她劳动积极,春节时,她得到五十元奖金,两个人领得了双薪。文树荣指指房里的新帐、新被、新衣、新鞋说:“这都是近两年添制的。原来就缺少一个孩子,可现在……”谈到这里,文树荣眉开眼笑地拍拍儿子。
“这孩子叫什么名字?”我们不约而同地都对这问题感到兴趣。文树荣回答说:“我们叫他‘关怀’!”文大娘连忙插嘴说:“都是共产党的关怀,人民政府的关怀。要不,莫说生孩子,我们昌秀都早死在深山老林里了。我们就给孩子取名叫‘关怀’”。这时,我们环顾屋子四周,大门上,一幅鲜艳的红色对联:想从前,荒山野林饱受饥寒苦;看如今,丰衣足食幸福生活甜。是的,想想过去,比比现在,人们不能不为这位曾经历尽人间辛酸的贫农女儿感到幸福。
一个阴雨的日子,罗昌秀亲自引我们爬上断头山,攀藤附葛,万分艰难地在山腰找到一个岩洞。这就是罗昌秀曾经度过十七年苦难生涯的岩洞。去年大跃进以来,断头山上办起了工厂,曾有人主张把岩洞毁掉,罗昌秀自己要求把它留下来。是的,让它永远保留下去吧!它会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从狭窄的洞门爬进去,里面只有四、五尺见方的一隙空地,蹲在地上,不小心会撞着洞顶。洞里残留着干枯的野草,和一堆堆野果核,一股阴森潮湿的冷气,令人感到透骨的寒意。罗昌秀告诉我们说,她被地主恶霸逼得上断头山时,还是个十六岁的孩子。年年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在山上一直吃着大脚菇、野果、丝栗子、草根……,有时连这些东西也找不到,她就忍受着难熬的饥饿。无论白天夜晚,她都住宿在草丛中、山洞里或崖壁下。山高林密,风暴雨大,常常遇到毒蛇、狼豹。后来她的头发也逐渐变白,她曾经有几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一想到年老的母亲和六岁的弟弟,想到一家的冤仇,她决心勇敢的活下去,斗争下去。
罗昌秀悲痛地向我们回述了这些往事以后,激动地说:我真没想到,我终归盼来了今天这样的生活。她要我们帮她带个信,向毛主席问好。(附图片)
罗昌秀和她的儿子。
罗昌秀(右一人)在和社员们一起在山上植树造林。
罗昌秀在婆婆和其它女社员的帮助下,学会了做家务活。
罗昌秀在跟丈夫文树荣学认字。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