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读书和书呆子习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11
第7版()
专栏:

读书和书呆子习气
马铁丁
书呆子自然总是读过几本书的人,但是,并非一切读过书的人都是书呆子。如果因为怕成书呆子就干脆不读书,那是因噎废食的想法。
北京最近在演出京戏“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有许多重要角色是书生:其中有的是书呆子,更多的并不是书呆子。
蒋干是个书呆子型的人,他缺乏在尖锐的政治斗争中的锻炼,又把政治斗争看得过分简单,没有遇事嗅一嗅,想一想,以致受了周瑜的愚弄,上了周瑜反奸计的大当。
孔明也是一个读书人,可并不呆。正相反,由于他把书本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书本知识使他更加聪明机智,更加具有办事的才能;对问题的判断和分析更加准确、深刻。他是一个读书人,却直接反对书呆子习气的。在“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一回中,孔明曾有一段对话:“儒有君子小人之别……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孔明所说的君子之儒,就是那些有办事才能,能联系实际的人;孔明所说的小人之儒就是,“胸中实无一策”的书呆子。
读书会脱离实际吗?答案有两个:可以脱离实际,也可以和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更加对实际发生浓郁的兴趣。
如果死读书,钻在书本里爬不出来,解决问题从概念出发,那是会变为书呆子的;如果活读书,从实际出发,把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作创造性的运用,那么书本知识会使人更加聪明、干练。
书本知识是什么?一般地说,书本知识是前人或别人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是前人或别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当然这些认识和总结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但知道这些,对自己所切身体验过的现实生活也就看得更加深刻和清楚。因为有个比较,更便于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高尔基说得好:“我兴奋地、惊异地阅读了许多书,但这些书并没有使我脱离现实,反而加强了我对于现实的兴趣,提高了观察、比较的能力,燃起了我对生活知识的渴望。”(文学论文选一百五十六页)
没有实际的生活知识,或者实际的生活知识很贫乏,那是办不好事情的,这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个人所能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总是有限度的,他不可能把一切生活都体验到,从而他需要借助前人的生活经验,或别人的生活经验,以补充自己的不足。前人已经死去,不可能把他们从坟墓里拉出来;别人的活生经验,也不可能一个个对自己当面传授,这就需要依靠书本,依靠文字的记载和传播。我们的知识,从切身的生活体验中,也从书本中,从感性知识中,也从理性知识中不断地丰富起来。满足于书本知识是片面的,满足于狭隘的生活经验也是片面的。
斯大林在谈到无产阶级领袖的时候,有过这样的话:
“历史上有过一些无产阶级的领袖,风暴时期的领袖,实行家式的领袖,他们是奋不顾身和见义勇为的,但他们在理论上却软弱无力。……
“还有一种领袖,即和平时期的领袖,他们在理论上是颇有力量的,但他们在组织工作和实际工作方面却软弱无力。”(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
斯大林认为:雄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列宁身上兼而有之。
我们应当向革命领袖学习,力求自己有较多的实际工作经验,有较好的理论素养,这是完全可能办得到的。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开始的全面、全民性的大跃进,在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方面,我们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一个极为可喜的现象,不用说,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贯彻到底、坚持不懈。但是,在认真读书、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认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方面,比较地说来,是重视不够的。理论从实际经验中来,这当然是对的,有人误解为实际即理论,那就未必适当了。
在强调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同时,打破怕读书会成为书呆子的顾虑,适当提倡认真读书,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认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看来是必要的,也是切合时宜的——我以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