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荫城铁业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8-10-13
第1版()
专栏:

  荫城铁业介绍
荫城镇属山西省长治县,该县历史上即为晋东南各县铁业集散地,行销远达晋、冀、鲁、豫、陕等十九省,素有“千里彭城,万里荫城”之说。铁矿区以荫城为中心。战前参加铁业生产者长治约一万四千人,连壶关共为两万余人,铁业成为附近群众重要生产之一。矿区每年收入占群众总收入百分之六十以上。据统计晋东南长治、壶关、高平、陵川等十县,共有方炉条炉炊炉成货炉等五千个(仅荫城附近即有炉一八七九个,工人一三零三九名),每座炉平均可养八十人,共可养四十万人,占晋东南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因之附近群众有“八分铁业二分秋”的谚语。民国十三年到直奉战前,为铁业最盛时期,各地客商大批到荫城办货,出品供不应求。当时铁业兴盛的原因:(一)资金雄厚资本集中,厂主大部是地主兼资本家,且多有必须燃料的炭窑。(二)劳动力多资方可贱价吸收。(三)没战争阻隔交通比较便利,货物畅销,资方有利可图。曾有“日进斗金”之称。(四)物价稳定,商贩预先交钱订货。后因洋锁洋钉输进内地,该地铁货初次遭受打击;敌占后因对铁业摧毁,加以战争阻碍,交通不便,外地客商几形绝迹,当地商贩不敢外出,铁业被毁殆尽。据一九四四年统计:仅有炉八三座,工人三二三个。解放初期铁炉多为合伙经营及劳资合营,且不经常营业,产量质量大不如战前。后经政府贷款扶植,铁炉一度激增。一九四六年春,以荫城为中心的铁业炉,增至五六五座,工人则达四六八七名。一九四六年后运路畅通,铁货遍销晋冀鲁豫各地。自卫战争开始后,由于交通不便,劳力缺乏(参军参战等),村里不愿工人外出,即外出工资亦高;加以农村斗争,资金分散物价不稳,预订情况绝迹,渐变过去市场找货现象为货找市场,因之到去冬十二月,降至三四一座铁炉,一九三八个工人。(据去年前半年调查,市上每天铁货交易额为五、六百万元,以铁货为中心的全镇二二一座行商座商中,有二七家铁货行,资金六千万元,占全镇总资金百分之七十弱。)该地铁业上的特点为半农半商,生产带有季节性,农闲从事铁业生产,农忙停工务农。再者工人分工严格,各专一行,各传一行,技术保守不轻易传授。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供给方炉(一切铁货的源泉)充足的原料,特别是解决煤炭的足够供应问题,资方提出了恢复战前煤窑与铁炉结合经营办法。二是由于技术保守,工人颇感缺乏,现长治四区(荫城区)只有方炉工人十四名,条炉工人十二名,炒炉工人更少,长、高、陵三县,共十四个,且都是年在四十岁以上者。去冬十二月虽曾提倡尊师爱徒训练教育一次,但技术亦未提高。三是销路问题。现铁货仅销解放区,且群众购买力不大,目前不是生产过剩,而是成品高贵货运不出。现正以村为单位成立铁业货栈,必要时太行贸易公司亦将收买一部成品。四是铁业生产有季节性,平时需大批生产,然资金普遍缺乏,周转不开,政府货贷可帮助解决一部,不能解决基本问题,故需劳资结合工人入股。          (太行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