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深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16
第7版()
专栏:

深耕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所长 马溶之
编者按:1958年农业大跃进的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争取今年农业生产的更大跃进有很大意义。我们准备连续发表的关于深耕、施肥、灌溉、选种、密植等方面的文章,希望读者注意。
土是作物生长的基础,是根系生长发育的园地。作物根扎在土里,从土壤中得到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分。土壤的特性可以因增产措施而改变,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可以用人力来调节,良好的土壤管理,可以为密植创造条件,为作物的高额丰产奠定基础。
中共中央在“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中指出:“‘水肥土种密’,中心是土,就是深耕。”1958年农业丰产实践充分地显示了深耕和改良土壤在农业增产中的巨大作用。深耕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深耕创造了深厚的耕作层
在1958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农民群众在深耕的同时,结合灌溉排水、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土肥融和等先进措施,加速了生土的熟化,创造了深厚的耕作层。
深耕的作用主要是加厚了疏松土层,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调节了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为养分转化和生物活动创造了条件。深耕能使土壤的物理性质发生显著的变化。河南省长葛县孟排村的玉米试验田,深翻后的疏松层从二十厘米增厚至五十厘米,总空隙从20%增加到55%,大空隙从5%增加到10%。又如该县和尚桥乡“五四”一社及孟排乡胜利一社的材料,深耕破坏犁底层后,不论表层或心土的含水量都达20%以上,而未深翻的田,犁底层的含水量只有9%。江苏省常熟县白茆乡丰产水稻试验田,在晚稻灌浆后期,田面落干后,用测定电位方法证明耕深四十二厘米的比耕深二十六厘米的田通气层加厚了八厘米。湖北省孝感县有六块深耕施肥的试验田,经过同一干旱时期以后,耕深十三—十六厘米比深耕二十六厘米的田中水稻旱象较为严重。这些事例,都表明了深耕加厚了疏松土层,增大了通气透水性,从而增强了土壤蓄水抗旱的能力。
深耕结合施肥,特别是施用大量有机肥料,不仅更能促进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而且也是加速深翻后生土熟化的有效措施。例如,青海柴达木赛什克农场的小麦丰产试验田,由于深翻和施用大量有机肥料,形成了四十五厘米厚的熟土层,土壤不但疏松多孔,而且开始形成团粒结构。有人认为,水稻田深翻后因经常灌水浸淹而且下部土层承受一定压力新耕作层仍易于回复板结紧实的原状。根据湖北孝感县的观察,证明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水稻田深翻后,土壤结构同样可以得到改善。由于这些物理性状的改善,解决了土壤中水分与空气的矛盾,从而为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的数量均有增加。孝感县长风人民公社水稻土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增加数倍至数十倍。特别是在同一土壤剖面内,新耕作层中的各种微生物数量和老耕作层中的微生物数量大致相同,有力地证明了这块土地加深的耕作层已经熟化。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增加,有的本身就可以供给作物所必须的养分,如固氮菌,而更重要的是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中难为作物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从而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时对养分的需要。
深耕是大量施肥的必要条件
大量施肥以充分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深耕扩大了容纳肥料的空间,为大量施肥提供了可能,使肥料分散贮藏于较厚的土层中,既避免了肥料集中、养分浓度过高,又能随时随地满足作物根系吸收的需要。如果在浅耕的条件下,施入大量肥料,由于土壤中养分浓度过高,易于引起作物枯萎即普通所说的“烧死”,或者疯长披叶,某些作物还会因此而倒伏减产。江苏省溧阳县棠下社深翻六十六厘米的晚稻田,密植六万穴,虽施肥一千五百担,而其中细肥占50%,但由于深翻和分层施肥,亩产达到三千八百六十四斤(毛重)。孝感县长风人民公社水稻田深浅耕对比的分析,耕层为二十厘米及十四厘米,在施肥密植相同的情况下,深耕田未倒伏,而浅耕田于灌浆期倒伏,前者空壳率5.2%,藁秆与籽粒重比率为1.9,而浅耕田空壳率高达6.7%,藁秆与籽粒重比率为2.3,浅耕田比深耕田的产量减少24%。江苏省新沂县乌克兰人民公社的玉米田,密植施肥相同的情况下,深耕四十—五十厘米者有2%倒伏,产量一千三百零八斤,浅耕十七—二十三厘米者,有8%倒伏,亩产七百斤,深耕田比浅耕田增产87%。以上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要大量施肥就必须深耕。
深耕是密植的基础
密植是获得高额丰产的重要措施,作物的密植需要有更大的根系伸展空间和吸收养分的面积,深耕结合了施肥就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但在浅耕条件下,就限制了根系向下伸展,从而缩小根系吸收水分与养分的面积。江苏省江阴县青暘公社七工区的水稻深耕对比田,在密植施肥相同的情况下,耕深四十厘米的比耕深十三厘米的每株根系重量增加零点一六克,根数增加三十二点七根,因而可以有效地均匀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增产53.9%。又如陕西省长安县李家桥,深耕三十三厘米的棉田,施肥三万斤,亩产四千三百株,主根长五十一厘米,侧根三十一根,亩产籽棉七百三十八斤,而浅耕十三厘米的,施肥一万二千斤,每亩同为四千三百株,主根长三十二厘米,侧根十四根,亩产籽棉四百三十斤,深耕的比浅耕的主根长度增加十九厘米,侧根增加十七根,增产71.6%。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深耕结合施肥后,作物根系下伸深度增加,根量增多,促使作物的秆粗苗壮,获得高产。
深耕有利于消灭杂草防治病虫害
深耕可以挖断草根而减少杂草的萌生,如黑龙江省的安达县大豆深耕试验中,耕深二十—二十二厘米比耕深十二—十四厘米多年生杂草减少了21.2%。深耕还可以翻动藏在深土中的虫卵、幼虫和病菌等,有利于减少或消灭作物的病虫害。江苏省溧阳县杨庄公社棠下队深耕一公尺的稻田,穗颈稻瘟病率在1%以下,而深耕二十三厘米的稻田,发病率即达70%。
水稻作物同样需要深耕
1958年农业大丰收的丰富经验,充分证明了深耕不仅可使薄土变肥,而且可使肥土更肥,上海市松江县东风人民公社,有四百余亩水稻田,由于降低了地下水位,改善了土壤水分状况,加深了耕作层,合理增施肥料,水稻平均产量由五百余斤跃增到一千五百斤左右,而且没有倒伏现象。湖北省孝感县龙店人民公社新华大队,全队七百多亩水稻田,深耕二十六—五十厘米,结合大量施肥,比1957年增产八倍多。江西省宜春县五星人民公社一块深泥田(冷浸田的一种),自1955年起,开沟排水,增施自然肥料和石灰,加厚了耕作层,使水稻产量由一百多斤增加到年产一千多斤。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不论是中性或酸性水稻土,肥土或瘦土,只要贯彻了以深耕为中心的“土、肥、水”等措施,就可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并且有力地驳斥了“水稻是浅根作物,不需要深耕”的陈腐观点。湖北孝感县的水稻田深耕二十六厘米,比深耕十三厘米的根量增加了150%。天津先锋人民公社的水稻田深耕一百四十八公分,水稻根还延伸到一百六十五公分以下。水稻田的深耕为根系发育创造了条件,不但是增产的保证,也有防止倒伏的作用。
深耕是改良不良土壤的有效方法
深耕不仅加厚松土层,而且改善了物理特性。赛什克农场的丰产田,由于深耕结合大量施用有机肥料,已开始形成团粒结构。南方的红壤,深翻松土,大量施用有机肥料,增施石灰和草木灰后,也可以逐渐形成团粒结构。冬地的老菜园地一向是深耕和大量施肥的,管理得更突出。就是水稻土,深耕施肥后虽然不一定形成团粒结构,但是也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这就充分说明,深耕为大量施肥创造了条件,土肥融和可以加速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发展了劳动创造肥沃土壤的新理论。深耕结合施肥,不仅是改良一般土壤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改良瘠薄土、盐碱土的有效方法。例如,江苏省徐淮地区的花碱地,在沛县的对比试验,深翻五十厘米后,表层含盐总量自0.28%降至0.04%;在涟水的花碱地,经过深翻并将一公尺以下的黑土层翻上来,玉米亩产达五百六十斤,较原产量增加了十三倍。深翻之所以能起到改良盐碱土的效果,主要是加厚了松土层,切断了毛管水的通路,抑制了返盐作用,同时改善了通气透水性能,既利于作物的顺利扎根生长,又利于雨水的渗透,可以加速盐分的淋洗。如果深耕结合了大量施用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改良盐土的效果更为显著。瘠薄土的改良当然也不是深耕施肥可以完全解决的,还必须按不同土壤的特性,采取其他各种改良措施。例如盐碱土的改良,必须重视建立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以利洗盐。天津洼地的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碱重的土壤,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配合其他特殊措施,例如宁夏银川灌区的“白疆土”碱化度相当高,除了深耕施用有机肥料、排灌换水外,施用了石膏,使寸草不生的土壤能够生长水稻,产量可达三百斤。冷浸田的改良也必须重视灌溉排水,以调节土壤的水分和温度。飞砂土的改良就应注意客土、施用有机肥料、种植牧草,栽种果树和造林等措施。有的低产土壤还应改变农业制度,才能达到改良土壤增加生产的目的。江苏徐淮地区的“旱改水”和里下河地区的“沤改旱”,就是很好的例证。
深耕的适宜深度
深耕的适宜深度,必须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以及肥料、密植、工具和劳力等情况而定。按1958年的丰产事例,一般的来说,在大田耕作上提倡深耕一尺上下是切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就不同土壤特性和根系发育情况来讲,深耕限度还是需要加深的,例如南方的土质粘重瘠薄的死黄泥,就需要较深的深耕深度,以便破坏它的粘重坚实土层;盐碱土同样需要较深的深耕深度,以便切断毛细管抑制返盐,以及有利于排水洗盐;土质松散均匀的土壤,为了增施肥料加厚土壤熟化层,也是需要相当深度的。但是适宜的深耕深度,还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
在深耕的同时,表层与生土是否可以打乱的问题,一般的说,如果肥料还跟不上,为了防止表层土壤肥力的降低,要注意不把生土翻上来。至于心土的土层是否需要保持原来的土层顺序,就要根据土壤的特性决定。总之,深耕必须根据具体要求和条件,掌握适合当地情况的方法,才能发挥深耕的最大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