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阅读
  • 0回复

新社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0
第2版()
专栏:

新社员
2月15日,中共黑龙江省克山县委书记王地等十三人由县城来到古城人民公社前进管理区。他们是响应党的干部下放参加劳动锻炼的号召,来这里当社员的。
在劳动中学习
他们来到之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备耕生产,在生产中学习了劳动本领。刨粪,看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老社员刨一两下,就刨下一大块来,而不会刨的新社员,刨三、四下,只刨下一小块;刨一会儿,浑身就没劲了,手也出了泡。“老滕,你得给我们上课了。”在工余的时候,王地同志请教他早已拜好了的老师——老社员滕永祥。新社员们细心地听老滕讲刨粪的技术,听完了又看,看完了再干,他们终于找到了刨下大块粪的窍门,从此平均每人每天都超额完成了社里规定的刨粪定额。
放下镐把,他们又学赶车。虽然有很多困难,甚至也曾遇到一些惊险,但他们并没有畏缩。不仅男同志学会了赶车,新来的女社员——团县委副书记范文学学得也很快,赶得很带劲。她把大鞭一甩,“卡”的打了个响鞭,“驾”,一声?喝,牲口驯从地拉起大车往地里送粪。有些社员写诗赞扬她说:“新女社员赶起车,里里外外直?喝,人人称赞她能干,姑娘车上笑呵呵。”
由于他们虚心好学,所以很快就学到了很多东西。
做群众工作
新社员们和老社员们在一起劳动,深入各个作业环节,很快地发现了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及时汇报给党支部和县委工作组,经过共同细致的研究,提出具体解决的办法,并以实际行动去影响群众,有力地推动了备耕生产。
在积肥中,听到有人反映粪源不足,他们就和社员共同商量,提出了十多种办法,解决了粪源不足的问题,增强了群众实现“粪满田”的信心。在刨冻土粪中,他们看见用镐刨粪效率太低,就建议党支部推行高工效的快速劈土器等工具,结果,平均每人每天的工效由三立方公尺提高到六立方公尺。在开展全民备耕生产高潮中,他们听到人少活多干不过来的反映以后,就了解劳动力的分布情况,并同县委工作组研究,把专业人员中的强劳动力替换下来投到最需要的生产项目中去,大大加快了刨粪、送粪的进度。
关心群众生活
他们在和社员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天天利用工余时间到社员家去访问,虚心倾听社员们的意见和要求。凡是能够帮助解决的问题,他们总是想尽办法加以解决。在一天夜里,人人都在忙着送粪,只有社员马魁的爱人没有来,因为她的公公和丈夫生了病,白天到医院去了几次,可是大夫下乡了,没能接来。天黑了,当她正发愁没法接大夫的时候,大夫却来了。原来是新社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请县委工作组的同志把大夫给接来了。当大夫给马魁的父亲看过病以后,这位老人感动地说:“这回呀!我这病不治也能好八分哪!”
由于这些新社员和老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学会了一些劳动技术,受到了锻炼,而且也鼓舞了群众的干劲,进一步地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有效地帮助了基层工作,推动了备耕生产。
(崔宝库 李川章)(苗地插画)(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