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种好早稻,力争高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1
第1版()
专栏:社论

种好早稻,力争高产
“春风又绿江南岸”。岭南地区,早已开始了紧张的早稻育秧、插秧工作。长江流域各省也正在加紧准备播种早稻。争取早稻大丰收的战斗,已经到了擂鼓上场的时候。
争取夏季大丰收,是今年农业生产战线上第一个伟大的战役。这一仗打胜了,今年取得一万零五百亿斤粮食就更有把握了。第一季的大丰收,对全国大丰收所起的作用,不只是物质上的,同时在精神上也有不可估量的鼓舞、推动作用。夏收作物促进秋收作物,一浪高过一浪,这是1958年农业大跃进的一项重要经验。在夏收作物中,麦子和早稻占着最重要的地位。在小麦方面,大面积丰产运动正在不断高涨。现在,在早稻方面,也该赶快掀起一个大面积高额丰产运动的高潮。
近几年来,我国早稻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速提高。1957年全国种早稻一亿一千八百多万亩,产稻谷三百八十六亿多斤,占第一季粮食九百六十五亿多斤的40%。1958年早稻面积增加到一亿四千六百多万亩,产稻谷八百七十多亿斤,早稻的增产占第一季增产粮食的60%。不难看出,争取早稻丰收,在确保第一季丰收的斗争中占着多么重要的地位!今年在早稻方面的生产准备工作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群众觉悟提高了,干劲更足了,各级干部的领导经验也更丰富了。早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历来就比小麦高一、二倍。现在,既然小麦可以在大面积上力争亩产千斤,那末,在早稻方面也完全有必要和可能争取大面积高额丰产。去年,已经出现了三个早稻千斤省,一百多个早稻千斤县,大约一千五百万亩早稻千斤田;亩产几千斤的早稻田也很多。这些事实说明,早稻增产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今年争取早稻大丰收的条件更好了,应该力争有更多的省亩产量达到千斤以上,有更多的专区、县、人民公社亩产量达到一千斤、一千五百斤以至两千斤。
要取得早稻大丰收,就要确保有一定的种植面积,这样才能使头季丰产建立在可靠基础上。早稻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少,比较容易保收。据历年气象记载,南方不少省份7、8月间旱象比较严重。福建省1950年到1958年八年中,有七年受旱。在浙江、江苏、福建等省沿海地区,8、9月份又常受台风为害。近年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了,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威胁还是存在的。早稻一般在7月份成熟、收割,能够避免季节的干旱和台风,也可以少受虫害。这些地区历年来早稻都是丰产保收的。因此,必须对早稻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有一定的播种面积。
现在,绝大部分地区的早稻,就要播种了。为了确保早稻种植面积,种植计划一定要落实。任务和措施要安排到队、到田,并且要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度。部分地区早稻种植计划还没有最后确定,应当迅速定下来。计划不定,奋斗目标不明确,就不会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更大的干劲。一步放松,步步不紧,跃进计划就会落空的。
春光逼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今年水稻地区争取第一季大丰收这一仗如何打法,现在是当机立断的时候了。从目前形势看,适当增加早稻播种面积,坚决采取有效的增产措施,力争早稻丰收,这是上策。
根据早稻特性和历年早稻丰产经验,抓住水、肥、土、种、密几项主要措施,抢时间,赶季节,早播早插,播好插好,使水稻脚根站稳,是争取早稻丰收的关键。早稻从外界吸收养分,主要是在拔节抽穗前的“营养生长期”。它生长到一定时间,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就要进入“繁殖生长时期”。在繁殖生长期中,茎叶中积累的养分,就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籽粒中去。因为早稻生长是由低温走向高温的,气温越来越高,种植越迟,营养生长期越短,吸收的养分也就越少。提早播种插秧,就可以适当延长早稻的生长期,使它吸收更多的养料,积蓄更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长得穗大粒多。但早种也有不利的因素,早春天气凉,早种往往发生烂种烂秧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提倡早播,决不能看成是越早越好。南方早稻播种季节,正是北方寒流南下的时候,气温变化多,不稳定。有经验的农民常常抓住第一个寒流末尾,在天气将要由寒转暖的时候,抓紧时间播种;这样做,可以使秧苗在下一个冷气候到来之前,根已经长多了,扎稳了,组织比较强硬了,生长得比较健壮了,即使受到寒潮的袭击也抗得住。要提早播种,必须采取先进的育秧方法。近几年来,在各方面努力下已经取得不少既能提早播种、又能防止烂秧的好经验,如采用湿润秧田或加复盖物、防风障等,这些经验,应当大力推广。
在育秧方面,要强调培育壮秧,这是争取早稻丰收第一关。有了健壮的秧苗,才能为增大穗胎、争取丰收准备条件。推广密植后,秧田面积增加了,必须具体计算,合理安排。播种量不宜过多,以便培育壮秧,以免耗费种子和劳力;播种也不要太少,以免影响合理的密植程度和种植面积。
早稻生长期短,分蘖少,为了保证株多穗多,必须在深耕、多施肥的基础上,实行合理密植。早稻的密度究以栽多少株为宜,因为地区不同,插秧时期不同,品种不同,深耕施肥情况不同,不能机械规定;各地必须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合理密植,就是说,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群众讨论,制定不同的有利于当地跃进增产的合理密植的规格和方式。既要继续批判对密植的右倾保守思想,又要防止盲目密植的偏向。稀植固然不好,但也不是越密越好,尤其不能生硬规定一个高度密植的规格,要群众机械执行。怎样密植才算合理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和群众商量,才能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在这件事情上,要特别注意走群众路线。浙江省瑞安县最初规定每亩平均插六万穴,采用5×2的方式,每亩栽六十万苗;经过积极分子和老农共同参加的会议讨论,一致认为:在平川地区人口多土地少(每人只合一亩多地),劳力多,肥料好,要求每亩栽六十万到八十万苗;在山区人口少,土地多(每人约合十亩),劳力少,肥料差,最多只能达到四十万苗。这种走群众路线和因地制宜的方法,是每个地区在实行密植的时候必须采取的。提高水稻的产量,不能孤立地单从密植上做文章,应当在具有合理密度的情况下,加强各项措施,保证通风透光,并且适时适量地源源不断地供给营养,力争穗多穗大,粒多粒饱。在推广合理密植时,要考虑到农事季节和劳动力的关系,不能因为过分追求密植延误插秧时期,或用瘦苗坏秧滥竽充数,这些对产量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从今年小麦生长情况来看,有分蘖的植株才是壮苗,没有分蘖的则是纤苗。水稻也是具有分蘖特性的植物,而且它的植株比小麦大,分蘖力也强。因此,必须给水稻每个植株以适当的营养面积,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既要保证在单位面积上增产所必需的株数,又要保证植株获得一定生长发育的条件,使个体植株能够在群体的生长中,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要获得高产,还是要靠主穗的,但必须要有适当的有效分蘖,这样才能保证植株生长健壮,达到穗大粒多的目的。
在作好播种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及早作好本田准备,“宁叫田等秧,不叫秧等田”。去冬今春,各地都进行了稻田深耕和兴修水利工作,给早稻丰收打下了基础。目前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按照早稻生长期较短的特点,施足底肥,提早追肥,确保移植后的秧苗返青快、分蘖早,并满足插秧后孕穗前这一段“营养生长期”对肥料的需要。
在考虑当地早稻播种栽插时间、播种时的用种量、秧田与本田的比例、栽插密度与栽插方式等等问题的时候,都必须走群众路线,领导干部、有经验的农民以及科学研究人员一起讨论。应当采取去年大跃进中经过考验的确有把握的经验,适应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但在当地确有成效的方法。那些没有把握或把握不大的方法,只可以在小块试验地上试验,不要贸然在大面积上推广。干劲和科学分析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这是在争取早稻大丰收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贯彻始终的。
春天一到,农村中的生产工作万箭齐发,必须分清先后缓急,全面合理安排。在南方各地,目前既要搞好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又不能丝毫放松争取早稻丰收的一切工作。一定要使早稻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小麦,力争上游更上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