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小麦高产田灌水问题的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1
第3版()
专栏:

小麦高产田灌水问题的探讨
渭惠渠灌溉试验站
今年,陕西渭惠渠灌溉区各社队种植的小麦高产田,占播种面积20%左右。为了力争超额实现计划指标,一般每亩施土粪五万至四十万斤;土地深翻了一尺至五尺;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实行了高度密播。由于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栽培技术措施,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就是小麦高产田需要怎样的土壤水分状况,生长期灌水几次,什么时候灌溉,每次多少水量等。
现在,我们根据近数月所观测的数据及往年试验的小麦需水规律,参考一些丰产田用水经验,对不同计划产量高产田的灌水制度进行初步的分析与安排。
栽培措施对耗水量的影响
灌区小麦高产田的播种量较过去多了约四至七倍,施肥量增加五至四十倍,翻地加深了五至八倍,以及播种、施肥、灌水、田间管理方法的改进,无疑这些措施将直接影响田间耗水量和土壤水分的变化。
密植。作物的株数和叶面相应增加,必然对于土壤水分有新的要求。从观测的资料证明:播量大、密度高者,耗水量多,播量少、密度低者,耗水量则少;可是耗水量不像播种量成倍或加番的增加。从1958年到1959年小麦需水量试验:播量翻一番,耗水量仅增长30%;播量从三十斤增到一百二十斤,而耗水量仅增长约65%。倘若小麦生长后期的耗水量仍是这样的规律,那么,这个观测的结果就可以作为推求密植对田间耗水量的参考数据。
高肥。田间施入大量肥料后,提高了土壤溶液和作物叶液浓度,据观测一些小麦高产田的含盐量达0.295%,影响了作物对水分的吸收。要保证作物良好发育就需要加大土壤水分,以促进肥料溶解、输送和供给作物吸用,调节作物生长环境。这样,作物本身对水分的消耗就要增多,同时增强了田间扩散蒸发量,因而相应的扩大了田间总耗水量。许多劳动模范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肥地庄稼显旱,肥地要较瘦地灌水勤”的经验,也就是这个原因。
深翻地。土地经过深翻,耕层加深了,作物根系活动范围扩大了,以及施入大量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肥沃度和保水能力,形成土壤松软,地墟孔隙大,灌水量必须增加,才能使土壤既绵软又密实,为根系发育创造条件,保证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此外,小麦高产田由于加强了管理,栽培技术细致了,势必干扰土壤水分的变化。如采用地下灌水,细耕细作后,对减少田间水分的消耗量有良好作用;但实行麦棉间作,小水勤灌后,很可能加大耗水量。
当然,各项栽培措施对土壤水分绝不是单纯的消或长的关系,像深翻、密植及高肥,肯定是联因互补的作用。上述测验的结果说明,必须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以充分发挥“水、肥、土、种、密”对增产的作用。
耗水量的推算
田间耗水量是制定灌水制度的基本资料。在目前对高产田的田间耗水量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仅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作如下推求:
1.从播种密度和土壤湿度方面推算。小麦的密度,据有关单位试验每亩播量在四十到一百斤都是合宜的。渭惠灌区高产田的实际播量一般有三十、六十及一百二十斤,计划达到每亩有效株一百万穗、一百五十万穗和二百万穗。这较往年播量十五斤、有效株五十万穗时,分别增加了一到三倍。在过去小麦生长期总耗水量为每亩二百七十五立方米的基础上,按上节测得田间耗水量随植株密度而增加的比例,可以推求出不同密植条件下增加的田间耗水量如附表。(见文尾)
土壤湿度消长对于耗水量的影响。据试验结果,在作物生长期计划层土壤水分平均提高5%,总耗水量约增加10%。就是说,小麦高产田的土壤适宜湿度从过去占孔隙率50%提高为60%,耗水量就应该增加20%。当小麦生长适宜土壤湿度为50%时,田间总耗水量为每亩二百七十五立方米,由于土壤湿度的提高,田间耗水量得每亩增加五十五立方米。
从观测的资料说明,作物密植条件与土壤湿度提高,对田间耗水量同时起作用的。就是说,这两项措施分别推求的耗水量之和,可以认为是田间总耗水量。这样,三种密度高产田每亩田间总耗水量则是:一百万穗的四百四十四点七立方米(275立方米+114.7立方米+55立方米);一百五十万穗的五百六十七点七立方米(275立方米+237.7立方米+55立方米);二百万穗的六百九十六点一立方米(275立方米+366.1立方米+55立方米)。
2.从小麦叶面与科间蒸发方面推算:作物的田间总耗水量主要为叶面蒸发和科间蒸发量的总和。试验测得小麦每亩有效株五十万穗时,生长期的总耗水量为每亩二百七十五立方米,其中叶面蒸发占70%,耗水量即一百九十二点五立方米;科间蒸发占30%,耗水量即每亩八十二点五立方米。而灌区高产田一般计划每亩有效株为一百万穗、一百五十万穗及二百万穗,这较过去五十万穗增加了一、二和三倍,作物种植稠密,叶面相应扩大了,科间相应缩小了。据此,按叶面与科间蒸发间的比例,叶面蒸发量在每亩一百九十二点五方米基础上增加一至三倍,其水量推算为每亩三百八十五立方米、五百七十七点五立方米、七百七十立方米;科间蒸发量在八十二点五立方米基础上减少到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耗水量为每亩四十一点三立方米、二十七点五立方米、二十点六立方米。这样推算的三种密度高产田的小麦叶面与科间蒸发量分别之和:一百万穗=四百二十六点三立方米,一百五十万穗=六百零五立方米,二百万穗=七百九十点六立方米。
这两种方法推算的三种密植田的总耗水量范围为四百四十四点七——四百二十六点三立方米、五百六十七点七——六百零五立方米、六百九十六点一——七百九十点六立方米。而实际灌水量不会有这么大,因为灌区在小麦生长期平均降水量每亩约二百五十立方米。在地下水高的灌区,作物还要吸用地下水量。同时,高产田的耕作管理细致,实行了园田化,能够大量节约水分的无益消耗和提高保水能力。测验证明,仅采用地下灌水方法就可较地面灌水节约水量约20%。倘若总耗水量中除去降雨及灌水方面节约的水量,各级高产田需要人工引水灌入田间的水量约为二百三十五点八——二百二十一点零立方米、三百三十四点二——三百六十四立方米和四百三十六点九——五百一十二点五立方米。
以上推算的耗水量,远远大于当地已往小麦田间总耗水量,也大于小麦生长期的水面蒸发量,大体与水稻的需水量相近。是否会有这么大呢?现与外地一些小麦高产田的耗水量作比较:据河南水利科学研究所调查,1958年辉县南田庄亩产量四千五百三十五斤多小麦高产田的总耗水量为三百九十一立方米;又如河南西平县城关镇亩产量七千二百零一斤及七千三百二十斤小麦高产田的总耗水量为四百三十九及四百四十四立方米;看来与推算的亩产五千斤的耗水量四百五十五点七到四百二十六点三立方米很相近似。这样大的定额灌溉是否经济呢?若在各项栽培技术密切配合下,实现了计划产量指标,总耗水量虽较过去仅增加一点六、二和二点五倍,获得的作物产量却较往年提高十、二十和五十倍的效果,大大的提高了灌溉水的经济效益。
以上耗水量是以几项主要措施的相关作用推算的,与各地具体田块的情况一定会有出入在没有实际耗水量的情况下,仅供各地制定小麦卫星田灌水制度的参考。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包括灌水时期、灌水次数、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要保持作物生长期有适宜的土壤湿度,供给生长发育需求的水分,则依赖正确的灌溉制度进行调节与供水。
二百万穗高产田从播种到返青间需灌水两次,其它两种高产田需灌水一次。查灌区各地高产田冬季实际灌水也是一到二次左右。还有灌水三到四次的,这是结合施肥进行小水量喷洒的,但也有一次水未灌过的,其麦苗生长细弱、发育不良。至于返青到收获期间的灌水制度,因为各地高产田的措施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还得从实践中作适当鉴验。
按小麦生理特性及该区自然条件在各阶段适时灌水,对生长发育及增产有什么作用呢?
冬灌:冬季小麦主要发育根系、生长分蘖,在土地深翻及高肥下,田间耗水量增加,进行冬灌对分蘖和根系增多,发粗长壮,作用十分显著。同时,冬灌达到蓄水保墒,疏松土壤保温防冻,保护幼小分蘖不致冻伤,促进幼苗健旺生长。
返青拔节水:该期小麦生长新茎秆、植株迅速发育,形成小穗孕育小花,是需肥需水的关键时期;加之天长日暖,所以田间耗水量较前期大为提高。倘若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有效分蘖,使穗子减小。要保证一定有效分蘖数和植株健旺,穗子大、小穗稠、小花多,一定要水肥齐追,肥施饱、早浇灌、水给足。
抽穗开花水:这时植株虽定型而发育进入抽穗和开花授粉阶段,由于高产田株密秆大叶多,再加上气温高、日照长,田间耗水量达小麦生长期最高峰。若土壤湿度降低,对开花授粉不利,稍有忽视则会造成不实小穗增多,招致减产。这时要加肥,更要适时灌水,确保小麦穗穗不空籼,籼籼都结实。在5月中旬小麦开花期就需灌两次水,根系活动层土壤水分才能保持适宜范围。而据历史情况,该期灌水处理不当,最易形成倒伏。因此在保证高产田具有适宜水分条件下,除从灌水方法与栽培技术上严格控制外,必要时可将灌水时期适当移前或错后,以避免一切不利影响。
灌浆成熟水:小麦开花期后,主要为籽实升浆和种籽成熟,对水分和肥料的要求较前期减少,一般易忽略适当灌水,但土壤湿度过低,易影响籽粒饱满程度。因此为了使小麦穗子大、粉升足,粒粒饱,还要按地墒情况补充灌溉。
总之:在管理高产田过程中,还要根据天雨多少、地墒大小、麦苗生长强弱、适时掌握供水。同时灌水一定要和施肥、耕作配合,看苗需水给水,需肥给肥。灌水技术
灌溉制度确定了,还得运用合理的灌水方法,才能完满的实现灌水制度。
由于高度密植、分层施肥,已往沿用的地面畦灌方法已不适用。它既不能充分合理的供水,使根系活动层保持均匀的土壤水分;在复青期以后就很难进行灌水。所以各地采用了地下灌水方法,也有结合喷灌的。这两种新的灌水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将是今后灌水方法提高与发展的方向。据观测证明:地下灌水有节省水量,能够保证根群活动层一定水分条件,减少地面蒸发,不破坏土壤结构等优点,但灌水技术较难掌握;喷灌的优点是:可以调节田间小气候及保持地表层理想的湿度,但存在深层土壤不能达到足够水分的缺点。据此看来,单用一种方法灌水,都是不十分理想的,只有按不同密植程度,将各种灌水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合理灌溉。从调查中看出,每亩有效穗在百万以下的高产田,实行地面园田化,采用小畦或沟浸灌结合地下或喷灌;每亩有效穗在百万以上的高产田,应以地下与喷灌方法为主,在返青前可适当结合地面小畦灌。这样,就能达到底墒不足地下灌,表层缺水小畦灌,田间干燥喷洒灌,需要多少水补多少,保证小麦根系活动层的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适宜状况。
适时适量灌水,除采用合理的灌水方法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灌水技术。
适时灌水,目前以测定土壤和作物叶子含水率较为准确。但需要一定设备,在社社队队普遍采用尚有困难,为了测知其相近的结果,也可以简便的方法进行测验,如目测土壤水分,手搓叶片和观察作物生长形状以断定需水与否。第一、目测土壤水分,据在粉砂粘壤土地上测得,当在根系活动层挖取的土壤,其颜色灰白,用手可搓成团,手松后经动荡能够破裂者,即土壤水分不足,需要灌水;其颜色稍黑,用手稍握就呈团,再将土团从三尺高处自由落地可破裂,并搓成条易折断者,即土壤水分适宜、可以缓灌;若颜色黑,土团或搓成条能任意变形者,即土壤水分充足。第二,手搓叶片:在当天中午采取植株中部数个叶片,即刻用手指搓碎,当搓压时,叶液较少,但手指松开后液汁将被碎叶片吸完,就表示水分少,需要灌水;倘若叶液容易压出,手指松后,碎叶片十分湿润,表示水分适宜;倘若搓压时叶液较多,手指松后碎叶片不能吸完叶汁,表示水分较充分。第三、从作物形状观察,天气晴朗,午后在田间看出作物叶子颜色浓绿带光,生长显慢,叶片边绿略内卷,叶肉软而厚,说明水分缺欠,就应灌溉;当看出叶子正常,尖端稍弯,颜色碧绿,无卷缩现象,生长健旺,说明水分适宜;当明显看出叶片宽而下弯,颜色浅绿,叶肉脆,生长健旺,说明水分充足。
以上三种方法结合使用,就能较确切的测出需水程度,掌握适时灌水。
适量灌水,与不同地形、田块大小、地面坡度、作物栽培及灌水方法关系密切,因此,在实际用水中就地制宜,就势改水,以掌握适时均匀浇灌。
水是农业增产“八字宪法”中重要一项,因此,采用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技术,结合“看天、看地、看庄稼”,做到适时适量灌水,并与其他措施密切配合,才能获得高额产量。(附图表)
不同密度条件下推求的田间耗水量(附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