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哑吧哥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1
第8版()
专栏:

哑吧哥哥
张震峰
我哥哥叫永清。如果你到我们村里问不着这个人,一提起“哑吧”,大人小孩都知道了。其实我哥哥不是哑吧,因为小时候,给地主钱二虎扛活,憋闷得不爱说话,人家才给他取了这个外号。这个外号一传开,可把我妈妈急坏了,她说,这样下去,将来连个媳妇也寻不着了。
我哥哥虽然不爱说话,可是干起活来如猛虎,收、种、拉、打,哪样活儿都数一数二的。这也是哥哥出名的原因之一。
今年春节回家,天黑才进村。小学校里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吸引了我,正演戏哩!我想大概是县的豫剧团下来演出了,因为急于回家见母亲,也就没有进去看看。
母亲一见我来了,喜得不得了。她说我吃胖了,长高了。接着,又摆满了一桌子馒头、花生、糖果,叫我吃。她说:“吃吧!今年是个跃进年,是个丰收年,活了五十多岁,今年是最高兴的一年,我心里开了花……”沉默寡言的母亲,像年青了许多,说起来没个完。说着说着,她突然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哥哥不再是“哑吧”了。
去年春天,县委王书记到我们村里来,研究制订玉米亩产两千斤的高产指标。有些人说这是吹牛皮,唐、宋、元、明、清也没有过这样高的产量。但王书记却说,有指标、有措施、有干劲,保证能实现。王书记暗暗下功夫,他和生产区祁支书一起来找我哥哥。王书记说:“永清同志,你看一亩地能收多少斤?”
我哥哥眨巴眨巴眼皮,紧闭着嘴唇,好像考虑什么。半天“嗯”了一声,惹得王书记哈哈大笑。祁支书拍拍我哥哥的肩头说:“明天跟王书记到南河滩去干活。”哥哥点点头。
南河滩里,铁锨的挖土声,人们的欢呼声响成一片。王书记用皮带束着腰,挖得十分带劲。我哥哥一看喜坏了,跟在王书记后面,呼吃呼吃地挖。两人你赶我,我赶你,不分胜负。
村里研究决定,组织一个玉米丰产队,选我哥哥当队长,专门管理玉米田。王书记又来了两趟,再三告诉小伙子,这几千亩金皇后玉米,是全县的试点,要想尽一切办法,实现高产指标。晚上,我哥哥送王书记回去时,对王书记说:“王书记,你勤来看我们的玉米呵!”
从此,我哥哥那干劲就不用说了,天不亮就下地,不到黑天不回来。往地里运肥,他一次挑上二百多斤,二里多路,肩也不换。社员们都队长长队长短地喊他。我哥哥也很高兴,老是叫大家“干吧”,“干吧!”
秋季玉米大丰收,遍地金黄,平均每亩收两千五百多斤,王书记来验收,各地代表来参观,要我哥哥介绍丰产经验。我哥哥高兴得咧着大嘴笑,老是说:“听了王书记的话,一点儿不错,一亩地收两千五,嗬!两千五百斤!”从此,他的话越来越多了。现在一天说的话,比从前几年说的还多。人们不喊我哥哥“哑吧”了,喊他“喇叭”。
村里业余剧团就以“玉米丰收”为题,排演一出豫剧,大家一致要我哥哥担任主角。我哥哥开初还推辞,后来,小梅一说,他就同意了。你知道吧?小梅是我们队里的会计,和我哥哥恋爱了。
母亲越说越高兴,她拉了我一把说:“走,小二,看你哥哥和小梅演戏去!”
春节的夜晚,格外热闹,灯火辉煌,锣鼓喧天。人人都在庆贺大丰收,庆贺大跃进,一股股暖流,从我心头涌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