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要做大自然的主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2
第5版()
专栏:

要做大自然的主人
中共榆林地委第一书记 鱼得江
1958年是榆林专区在生产战线上取得辉煌胜利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榆林专区一百五十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向大自然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1958年完成水利一百一十七万亩,相等于榆林专区1958年前所有水地总和五十万亩的二倍多;进行了巨大的水土保持工程,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达一万二千零四十七平方公里;植树造林绿化沙漠五百二十四万亩,相等于全区解放以后绿化面积的三倍。这一切农田建设的巨大成就,促使1958年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由1957年总产四亿六千万斤猛增至十一亿五千万斤,增产一倍半左右。这就使榆林地区由缺粮区变成了余粮区。这个胜利是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胜利。
在这一年中,我们在榆林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中,根据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合榆林地区的实际情况,着重解决了人如何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并且按照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来主宰自然,改造自然,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把榆林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幸福的地区。不首先解决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便不能破除人们对自然的迷信,便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应该承认,榆林地区的自然条件是比较恶劣的。北部沿长城内外的定边、靖边、榆林、神木系风沙地区,沙漠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解放前有一首民谣唱道:“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被沙压人移走,万恶的黄沙害人苦。”南北沿无定河两岸的各县又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境内沟壑纵横,土地瘠薄。全区雨量稀少,有
“十年九旱”之说。气候比较寒冷,秋季来霜早、结冻早,晚秋作物常遭冻灾。在1958年以前,粮食亩产只有四、五十斤。但是,我们认为人是生产斗争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据这一认识,我们积极地在群众中展开宣传教育活动,号召大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作大自然主人的思想。中共榆林地委首先分析了榆林地区的自然条件,指出榆林地区虽有沙漠草地,十年九旱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河流很多,能够大办水利战胜干旱的有利的一面。我们应该:第一、不要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困难的条件,同时要看到有利的条件,并且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去克服不利条件。第二、不要把困难条件看成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利条件也可以转化成有利条件,困难条件本身就包含着促使它向有利条件转化的因素。第三、应该特别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有了广大群众觉悟提高的条件,人们有能力战胜任何自然困难。
地委同时分析了厂史资料:过去从外地每年只不过调进一亿多斤粮食,也就是说只要增产一亿斤粮食,就可以基本自给。一亿斤粮食放在共产党人的面前又算什么呢?如果连一亿斤粮食都增产不下,那又算是什么跃进呢?只要拿出比打胡宗南更大的干劲,粮食翻上一、两番,缺粮问题不是能够迎刃而解吗?我们以此为中心题目,结合农村后期全民整风,在全区干部和群众中开展了一次全民性的大鸣大放大辩论,特别辩论了:“恶劣的自然条件能不能改变?人能不能作自然的主人?全区人民能不能苦战一年达到粮食自给和有余?”辩论结果,使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地认识了自然条件以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次辩论成为比较深刻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
但是教育人民群众鼓起更大的干劲向自然进行斗争,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重要的必须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如何具体地认识自然条件,创造丰产经验的问题。地委在开展群众性的大辩论的同时,花了很大力量,组织大批干部总结了榆林地区山、川、水、风沙地区各方面的一百五十多项增产经验,编成约四十万字的“榆林专区农业增产经验汇编”上下两册,共发行两万多册,作为教育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教材。这些经验再次指出,只要人们正确的认识自然规律,并且去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就一定可以获得高额丰产,就一定可以创造奇迹。四面被黄沙包围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榆林花园沟,由于人民群众多年来认识自然和向自然斗争的结果,积累了比较完整的防沙造林、实现耕地园田化、精耕细作等改造自然的经验,他们克服了风沙灾害的不利条件,发展了水利设施和深耕细作的有利条件,虽然这里是沙质土壤,而连年亩产仍然获得了千斤,为榆林地区的一面红旗。通过各地召开各种会议,迅速传播和推广了这些典型经验,使人们进一步地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踏开了一条由低产变高产的道路。这又是一次更为具体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
上述全区性的改变自然面貌的深刻生动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运动,成为动员一百五十万人民的一条纲。由这一条纲的带动,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鼓足干劲地行动起来了。纷纷召开了各种向自然进军的千人、万人誓师大会,形成了一股势不可当的征服大自然的巨流,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掀开冻土,揭起冰层,向水利化进军;这是榆林地区历史上所不曾有过的。解放了思想的人民群众,就是这样英勇地创造着历史奇迹。
无数事实证明:要革自然的命首先要革思想的命。改造自然首先要求靠人们具有战胜自然的思想。人的思想解放,精神世界的改变,推动着物质世界的改变,反过来又推动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改造自然和改造思想,这是互相影响着的。去年由于我们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政治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统帅”的教导,因而首先在思想工作中打了胜仗,从而保证了农业的大丰收。
1958年我们虽然取得了粮食大丰收,但比起先进地区还差一些,距离彻底解决粮食问题,也还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因此,这只能看作是胜利的起点,只是迈开了更大跃进的第一步。我们必须继续贯彻群众路线,提倡苦干、实干和巧干的精神,提倡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保证1959年农业生产有一个更大更好更全面的大跃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