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苦干,才能巧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3
第2版()
专栏:

苦干,才能巧干
孔桑
据山西日报报道:太原机车车辆厂职工,正在热烈开展一个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的“千分竞赛”运动。所谓“千分竞赛”,就是每人每天在八小时内,完成一千分钟(十六小时又四十分)的工作量。据不完全统计,从2月13日以来,全厂达到千分钟工时的已有三千多人次,达到七百至九百分钟工时的有四千九百多人次。2月份全厂完成产值计划139.6%,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236.3%。在谈到这些成就的时候,工人们说:“万事都出在一个‘巧’字上。”
“万事都出在一个‘巧’字上”,这话讲得好极了。“巧”,就是巧干。就是说,工人们能够在八小时内完成千分钟工作量,莫不是巧干,即开展改革工具、改革设备、改进操作方法等技术革命的结果。例如这个厂的机械车间徒工王晋璧,推行了多刃钻头、流水作业等先进经验和改革了卡具以后,平均每天(八小时)可以完成二十七到三十二小时的工作量。货车车间董存瑞突击队,也由于大搞技术革命,提前一个月完成了第一季度的任务。从太原机车车辆厂的“千分竞赛”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巧干——革新技术的巨大威力。要想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想大跃进,非走这一条路不可。
说巧干——技术革新的重要,绝没有贬低苦干的重要性的意思。在生产和建设中,有时候为了完成某种突击任务,工人们自觉地延长劳动时间,挑灯夜战,当然不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也体现了工人的苦干精神,但不能把它作为完成生产任务的经常方法。我们所提倡的苦干,是不怕困难,不屈不挠,苦心钻研技术的战斗精神。这种苦干精神正是冲天干劲的表现,任何时候都少不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熟”,就是熟悉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熟悉工具和设备的性能和构造。所以要巧干,就得刻苦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技术水平,逐步认识和掌握生产的客观规律。任何一种改革不可能一想就对,一试就灵的。特别是生产技术上的重要改革和创造,往往要经过一次又一次试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才得到最后的成功。随便举个例子说吧。3月6日上海解放日报有一条消息,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上海柴油机厂工人陈修林同志,在最近把一部破旧的皮带车床改装成全能自动化车床的过程中,仅仅在自动换刀部分,就经过二十三次的试验失败,到第二十四次试验才成功。在这里,不但要有敢想敢做的风格,还要有不怕困难,不屈不挠,敢于在崎岖小路上勇往直前的苦干精神。
由此可见,苦干和巧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苦干是巧干的保证,没有苦干精神,就根本谈不上巧干。没有巧干,苦干就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有苦干加上巧干,才能创造奇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