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携手共上九重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3
第2版()
专栏:

携手共上九重霄
本报驻上海记者上海工人风格高,红旗竞赛逞英豪,同为全国棋一局,携手共上九重霄。
民歌一首,写的是上海百万产业工人在今年更大跃进中的壮志豪情。这几天,黄浦江两岸到处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市委工业会议刚才结束,工业产值今年再提高55%的指标,已经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在开展红旗竞赛,行行不甘落后,个个都要争先,下战表的队伍一队接着一队,报喜的锣鼓一声响似一声。今日的上海,真是英雄们的天下,说不尽的风流人物,写不完男女豪杰。这里写的是全市大竞赛中几对有名的人物,几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请读者们看一看:上海工人在今年更大跃进中的新风格。
韩忻亮和孙万银
3月5日,在上钢三厂平炉工段。
就在前一天,一号炉韩忻亮小组创造了四小时二十四分钟炼一炉钢的纪录。
过了几个小时,喜讯又从二号炉上传出,孙万银小组创造了更新的纪录,炼一炉钢只花四小时十七分。
这天刚上班,这两个全市闻名的先进小组,都雄心勃勃,决心再干一场。两个小组交流了经验,一起做好接班的准备工作。韩忻亮对孙万银说:“老孙,今天我们一起干,干完了一起到厂部报喜,锣鼓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接班时,韩忻亮拿起蓝镜片朝炉子里一瞧,心里猛地一跳:“糟糕,钢水起泡沫渣,质量怕保不住!”
保证质量要紧!韩忻亮立刻招呼他的伙伴:“赶快通知化铁炉,加五吨铁水!”铁水加进后,渣子慢慢平净下去,钢水质量保住了,时间却延长到五小时三十九分!
韩忻亮把情况向全组作了交代,个个决心要把时间抓回来。第二炉又开始熔炼了,全组排成一个环形圈,飞速地有节奏地把钢料往炉子里扔,十多吨钢料,十分钟就全部加完。钢水越来越沸腾,出钢的时间到了。当黄里透白的钢水像巨大的火龙般冲进盛钢桶时,广播台上传出了震动人心的捷报:韩忻亮小组又创造四小时零七分炼一炉钢的新纪录!
“红旗插上一号炉了,快加油呀!”二号炉的孙万银小组干得更起劲了。韩忻亮走过来说:“老孙,我们等你一起报喜。”孙万银满有把握地说:“错不了,保险不超过四个钟头”。话刚说完,他迅速把手一挥:“出钢!”
“当当……”,二号炉出钢钟敲响了。红光辉映着沸腾的黑夜,三小时五十七分,孙万银小组又赶到前面了。两套锣鼓一齐敲起,韩忻亮、孙万银两个小组并肩走向厂部。这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英雄并肩去报喜,炉火钢人相映红。
裔式娟和李素兰
炼钢工人都知道有个韩忻亮和孙万银,纺织工人也都知道有个裔式娟和李素兰。只是韩忻亮和孙万银在同厂同车间,裔式娟和李素兰却分别在国棉二厂和国棉七厂。红旗竞赛的大浪潮,把分在两个厂的这两个模范和她们的小组紧紧结合在一起了。
裔式娟小组,一向是出名的先进小组,全组三十多个姐妹团结得像一个人。去年大跃进以来,生产上各项成绩更出色了!
李素兰小组,原来却是七厂的落后组,李素兰刚调去不久。全组三十多个姐妹,好多条心。说到生产,有四句话:断头多,白花多,产量低,质量差。
但是出人意料,裔式娟小组向李素兰小组下了“战表”,“战表”内提出:两组要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李素兰小组接到“战表”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全市先进小组竟向落后小组来挑战;喜的是:跟裔式娟小组竞赛,多么光彩。
一天深夜,李素兰小组下了班,一起赶到二厂去。走进车间,就看到裔式娟小组的姐妹们亲热得像一家人。落纱工正帮挡车工的忙,工长也在帮落纱工。李素兰小组的姐妹看了,人人脸上都有点发热。回去的时候,在车上就开展起批评和自我批评来了。要向人家学习呀!团结才能搞好生产。第二天,大家就相互帮助,学习先进操作法。两个星期过去了,白花、断头率、落纱停台时间等等各项生产指标,都赶上或超过裔式娟小组了!
裔式娟小组也在前进。她们有一个口号:“不能坐着等人赶!”但是想不到赶得这样快:李素兰小组落纱停台时间已经缩短到三十九秒。消息传来,裔式娟小组的姐妹们马上赶到七厂,向李素兰小组学习。经过几天的苦学苦练,裔式娟小组落纱停台的时间从四十一秒降到三十八秒,在“三八”节前实现了李素兰小组准备在“五一”节实现的指标!“三八节”、“三十八秒”,一对“三八”的喜讯飞进了国棉七厂,李素兰小组放弃了星期休假,再来向先进小组学习,准备立即赶上去,再超过她们。这有诗一首:姊姊飞向白云天,妹妹赶上银河边,织女启门问端细,甘拜下风做徒弟。
杨存龙和顾炳根
2月26日,柯庆施同志在市委工业会议上宣布了今年上海更大跃进的宏伟指标后第二天的晚上,国营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的工具车间里,一群青年小伙子——杨存龙小组的组员们,正在讨论向同车间的顾炳根小组挑战。小伙子们干劲大,连夜布置了一座“跃进台”,准备第二天送挑战书。
顾炳根小组一听到要挑战,虽然组员们大多年老体弱,却也不甘落后,当晚也制起一座“先锋台”。
“跃进台”和“先锋台”在车间里遥遥相对,双方的生产指标都用红色箭头画在上面。第一天,战果不相上下,接连苦干了三天,箭头还是同样高低。顾炳根小组这时嚷开了:“老将”体弱力气小,准要比不过青年人,一定要巧干。说做就做,他们创造了一架两用的土铣床,使部分手工操作变成机械操作,效率提高一倍。
杨存龙小组这天也是苦干加巧干,用机械代替手工,但终究没有赶上顾炳根小组。老工人们就把自己创造的土铣床让给小伙子们使用。青年人继续钻研,采用了流水作业法,跃进台上的箭头反过来超出了先锋台。
杨存龙小组虽然赶过了“老将”,却主动向领导上提出:把大生活分给自己做,使“老将”们不致过分吃力。两天过后,红色箭头又齐头并进了。
现在,两个小组还在不断地搞技术革新,不断地淘汰手工操作的工序,相互学习、支援,两座台上的箭头虽然时有高低,结果还是并头上升。这也有诗一首:跃进先锋两座台,青工老将比雄才,技术革新多交流,箭头难分高和低!(附图片)(苗地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