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好好护新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3
第8版()
专栏:

好好护新芽
孙美兰
爸爸给孩子讲了“大黑熊”的故事:“有两个小姑娘,挎着篮子到森林里去采蘑菇,遇到了熊外婆,……”——爸爸形容小姑娘长长的辫子,扎着红蝴蝶结,熊外婆的嘴是尖的、牙齿是长的、舌头露在外面,要吃她们……。孩子听得入神了,就画起来,先画大黑熊,画着、画着,大熊画完了,又画了姐姐,孩子认真地说:“姐姐大,挡在前面,劝熊外婆不要吃她们。”于是照自己的想法画了,姐姐保护着妹妹,胳膊向熊伸过去,一手挡着熊。还没有尽兴,又加了一个更小的妹妹,在最后头,拿着啵啷鼓,孩子用自己的想像和生活知识补充了故事。
这是孩子在家里画画时的普通情景,像这样诱导、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已不是稀有的现象了。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心儿童在精神上的成长。社会上不仅一般地重视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而且,对于那些萌露艺术天才的儿童,总是给予应有的注意和关心。在旧社会,艺术曾被少数人占有,天才的幼芽不等长大,往往就被埋没了。
我们在少先宫、在学校和家庭里,处处体现着党和人民对儿童艺术天才的关怀和培植。从许多次儿童画展,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孩子在美术上的创造。孩子们对现实生活有敏锐和新鲜的感受,而且能够美妙地、细致地描绘周围的现实,在我国的儿童画里,常常看到各种有趣的游戏,对小动物充满感情的描绘,对春天、对花、对蝴蝶和鸟的喜爱。小姑娘们喜欢画美丽的图案;小鸡、小白兔和古典美人,男孩子们喜欢画气势眈眈的老虎;直着尾巴奔跑的马;手持大刀、腰挎宝剑、头戴帽盔的古代武将。当你看到“五一”节欢腾的夜景,少先队营火的闪光,在月光下爬上屋顶去看苏联人造卫星的小小背影;穿过汉水大铁桥,吐着浓烟在奔驰的长长一列火车;当你看到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排的风筝飞上天去……不由得满心激动,好像通过孩子的画,又再一次认识、感受了生活!
一个五岁的孩子画了“卖西瓜”,满车的西瓜,一、半个切开了,露出黑子红瓤。身穿背心短裤的卖瓜人,一手舞着芭蕉扇;一手挥着切瓜刀,仰头叫卖。你看,神气得很呢!车底下,钻出一支小公鸡,急奔过来,啄食掉落在地上的瓜子,画面既有真实生活的情趣,又洋溢着儿童的幻想和趣味。
一个病中的孩子,画了“我的梦——野营”,在春天草地上,展开了各种各样的野营活动:游泳呵;小河边吹笛子呀;戴着草帽坐在桥头钓鱼呀;一起看画报又自己烧饭哪!……真是快活极了。这十一岁的孩子,在一幅画里寄予了多少美妙的愿望、梦想和对生活的热爱……。
孩子们艺术才能的发展,包含着长辈的心血。但是,需要指出:还不是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善于谆谆诱导,帮助孩子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儿童的想像力和美术创造才能。有的幼儿园,随便让孩子反复画一些固定的规则图案,有些中、小学校的美术课过多地临摹;或常出一些坛坛罐罐的静物,当然,美术课的基本训练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只是用一种方法,把儿童的艺术天地圈得这样小,限制了他们积极的艺术思维活动、创造性和艺术想像力,使得一些孩子的画过分拘谨、胆小,或是简单地模仿大人画。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家长对儿童的成长也是关系最密切的,父母亲每天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下一代。有少数家长,发现孩子在艺术上稍有所长,就大加吹嘘;带孩子奔走四方、登门作客、请名家给孩子的画题字落款,周旋于艺术家之中,这样做,就是拔苗助长,除了毁了孩子的才能以外,没有什么好结果。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艺术不再被迫作为求生和沽名钓誉的手段;艺术,具有崇高的社会目的。这样,儿童艺术才能的健康成长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证。在这方面,孩子的双亲、教师、艺术家们都有责任来培植这些幼小的蓓蕾——在明天,他们必然是我们百花园里盛开的鲜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