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四川推广玉米定向培植 叶片分向行间两侧生长,利于通风透光,宜于密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4
第3版()
专栏:

四川推广玉米定向培植
叶片分向行间两侧生长,利于通风透光,宜于密植
本报成都23日电 在玉米播种即将开始之前,四川省为了争取全省今年一千万亩玉米大面积高产,正在大力推广玉米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创造——玉米定向培植法。
玉米定向培植法是宣汉县上峡人民公社在去年大跃进中创造的。这种培植法是通过对玉米分蘖规律的研究,改进播种方法,使玉米叶按照指定的方向生长。过去,由于玉米秆高叶大,使玉米密植受到很大限制。采取定向培植法,就能解决密植和通风透光之间的矛盾。
去年,上峡公社的第陆大队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单株密播,使玉米叶向行间两边分长,播种规格一般达到行距二尺多到三尺,株距三寸到四寸,每亩种玉米七千株到一万株。以密植为中心,加上深耕、重施底肥、采用良种等措施,全队三百四十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一千零二十九斤,其中并有两亩多达到亩产二千一百七十五斤多。这比当地一般产量高出三、四倍。
定向培植法的关键在于播种时将种籽排列一定的方向。这个方法的创造者——中共上峡公社党委书记张明德为此曾先后进行了三次试验,得出了使玉米叶向行间两边分长的规律。这就是必须把种籽“顺排横放”——播种时使玉米种子顶端至底部所构成的长的一方和播种行的方向一致,种子的横面平面放置。由于玉米是从横面上发芽,分蘖方向和长的一方成绝对垂直,这样排列就保证了叶片一致向行间两侧生长,利于通风透光,株距可以大大缩短。在这一基础上,再采用错窝排播的方法,把行与行间玉米植株错开,就能使行距适当的缩小。去年上峡社就是采取这种办法得到成功。
宣汉县是四川著名的山区县份之一。上峡社耕地平均高度都在七百到一千七百公尺的山坡上。过去,由于耕作粗放,玉米只亩产一百多斤。1957年,张明德担任党委书记后,就和社干部们带头推行密植、深耕等许多先进技术。他们在第一次进行密植试验中,由于通风透光问题而没有达到预期产量。但他从农民的“要得包谷结,不准叶挨叶”的话中得到启发。去年春天,他根据玉米只向两边长叶的特点进行研究,经过几次失败,终于成功。
推行定向培植法,若用人工排列种子,费工费时。这个问题经过张明德和社员们的共同努力也得到了解决。他们创造了一种“定向种植器”,只需将选好的种子放入器内,种子就能自行按播种方向排好播下,比人工工效高五到六倍,每人每天能播种九到十亩。
目前,四川各地推广玉米定向密植培植法的活动已广泛展开。绵阳专区正在赶造二十万部定向播种器,全区玉米都决定实行定向密植。南充专区还组织一支专门的技术队伍,深入农村进行技术指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