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工厂史大有可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4
第7版()
专栏:

工厂史大有可为
方纪
天津编写工厂史的活动是去年春天开始的。当时工厂里正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许多老工人讲出自己在旧社会所受的剥削、压迫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给解放以后入厂的新工人很大启发。棉纺党委鉴于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便找人把老工人过去的生活和斗争画成连环画,举行展览。天津国棉三厂是最早举行“工厂史展览会”的。这个展览会取得了出人意外的效果,对工人的思想教育和生产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出现了许多动人的现象。如次布率下降,出勤率提高,新老工人更团结了等等。之后,其他国棉厂也陆续这样做起来。
这时,天津正在发动一个群众性的创作运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知道了这件事,便派“新港”编辑部的同志到国棉三厂去进行了解和帮助。这种做法得到了天津市委和中国作家协会的支持和领导,天津编写工厂史的活动便普遍地开始了。
起初,我们对于这件事在思想上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阅读了高尔基有关工厂史的文章,从思想上肯定了搞工厂史的重大意义;同时工厂里已经搞起来,于是我们便更积极地着手去做。但是依靠谁去搞?作家的力量很少,而且各有各的工作。刊物编辑部的帮助,最初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真要写出工人的生活和斗争,主要还是依靠工人自己。例如,工厂史由连环画变成文字,起初是由少数工人作者写,后来为了扩大工厂史的内容和写作范围,在国棉三厂工人夜校的作文课堂上出了一个题目:“每人写一段工厂史”,结果一下子就写出了一千多篇。其中有不少内容生动,写得也很流畅。这样,工厂史的写作有了群众基础。有的工厂还在车间和小组里进行集体讨论和写作,使工厂史活动变成了群众性的。
去年夏天以来,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和领导,编写工厂史的活动逐渐变成了全市性的、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写作活动。据统计,现在由各区直接掌握的编写工厂史的大工厂近一百个,参加写作活动和提供材料的有好几万人,已经写出的文字材料,其中包括一部分可用的文章,有三百万字。已经付印、短期内可以出版的工厂史有三部。
进行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写作活动,没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是不行的。这些骨干,主要是工厂党委的宣传干部,工会干部,共青团干部,以及数在千人以上的各工厂的工人写作小组。除此之外,还动员了南开大学、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等几个高等院校的中文系、历史系学生四百人,每周抽一、二天,或在假期中集中一、二个星期,到工厂里去为工人做记录、整理和编写工厂史材料。教授也有个别参加的。
编写工厂史的活动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现在可以看出来收到了这样一些显著的效果:
教育工人推动生产
第一,工厂史起到了教育和团结工人阶级的作用,推动了生产。高尔基在编写工厂史的意义中强调指出,工人阶级应当熟悉自己的工厂和本部门工业发展的历史,熟悉自己阶级的劳动和斗争的历史,以便懂得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阶级,怎样被近代生产组织起来,摆脱各种旧势力的影响,成为一个团结统一的战斗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完成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使命。在这一点上,可以举新港码头工人为例。这些起初是被欺骗的贫苦农民、破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流浪者,被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骗到大沽口外的“水牢”中,为他们掠夺中国的大量物资服繁重的劳役,而过着不自由、吃不饱的牛马生活。他们自发地起来进行争吃饱、争自由的斗争。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团结的、有觉悟的工人阶级。随后,又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举行了大规模的、有组织、有领导的罢工斗争,直到面对面和英帝国主义的代理人进行斗争,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成船的烧毁帝国主义者掠夺来的棉花和油料。但是在过去,连参加了这些斗争的工人,也不是都完全明了它的意义,直到这次写工厂史,通过他们的回忆、讲述、相互讨论和补充,这些过去悲惨的和英勇的史实,才在他们面前变得更加鲜明,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工人阶级团结的意义。在国棉三厂,甚至发现了这样动人的事,一个过去在斗争中被敌人关起来的罢工领袖,有一天,忽然房门的锁打开了,于是他逃出了敌人的魔掌。但是,过了二、三十年,他始终不知道门是谁打开的,连想要感谢一下这个人的机会都没有。在编写工厂史的时候,他提到了这件事,于是另一个老工人站出来说:“那是我,是我偷了敌人的钥匙,给你打开牢门!”
几乎每一部工厂史都是一首悲壮的、英勇的、胜利的史诗。这些事实把新旧社会,把工人在不同社会里的不同命运,对比得再明显不过了。国棉三厂有个女工王佩玉,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曾经三次因为怀孕被开除。最后一次,她为了要工作,拼命勒紧肚子,不让敌人看出来。但是,敌人终于发现了,把她痛打一顿。她的第三个女儿,就是在挨打中生产的。这个孩子叫李蕙芸,解放以后进国棉三厂做工,现在已经成了先进生产者。母女两代,两种命运。这些事实,人们过去知道,但却不能清楚地认识它。现在这些事情被记录下来,对工人阶级认识自己的生活,对所有的人认识这个世界是被怎样创造出来的,起了深刻的教育作用。
丰富社会主义文学内容
第二,工厂史的写作,丰富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内容。工厂史,在目前虽然还不过是资料性质,是不成熟的文学作品,但是在工人阶级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被大规模地写进了我们的文学里面,即使是不成熟的,却是意义重大的。去年冬天以来,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编写工厂史的活动大规模开展以后,已经有一些人注意到了利用这一部分材料来进行加工和创作。这首先表现在美术、戏剧和曲艺上。天津已经有了根据工厂史编绘的“工厂史连环画丛书”,有了话剧“红色工会”,有了评剧“渤海怒涛”,有了长篇评书“大闹西车站”,还有个别作家正在根据工厂史写作长篇小说。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以工厂史为基础,进行文学艺术加工的创作活动,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因为工厂史的材料极为丰富,也极为动人,而且它们本身大部分已经是半成品了。
涌现出大批新的工人作者
第三,围绕编写工厂史,出现了一批工人作者,或者说工厂史的写作骨干,这批人究竟有多少,还没有确切统计,根据各区的数字,在一千人以上;根据工会的数字,在五百人以上;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直接联系的是五十个人。这三个数字大概各有各的根据,各有各的意义,但无论如何,成批的出现工人作者,而且一开始就有不少写得相当好,有一定水平,又多是在政治上、生产上的积极分子。而且其中也出现了几个女工作者,这更是过去所没有的。也许可以说,写作工厂史的活动,是培养工人作者的一种较好的方法。苏联写工厂史的活动中,曾产生出一代有名的像革拉特珂夫、沙金娘、卡达耶夫、里别进斯基那样的大作家。在我们的工厂史的作者队伍里,将来也有可能出现一些优秀作家的。
工厂史需要进一步提高
工厂史是大有可为的。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工厂史的内容、形式和质量。
工厂史的内容,在开始的时候,大体上都是写受苦的多,写斗争的少。这大约是规律,和在土地改革时贫雇农倒苦水一样。但是很快就改变了,证明工人阶级究竟不同。而且事情越带群众性,它的积极意义、斗争性,就越加明显地显示出来。现在比较普遍的,是写过去多,写现在少;即写解放以前的多,写得也生动;写解放以后的少,写起来也比较困难,多半是历次运动的总结性的文章,人物、故事性,都比较要差得多。也很难说这是因为对生活不熟悉,因为对工人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这是什么问题呢?也许除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技巧之外,还有如何表现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新问题,只能从实践中逐步解决。问题的另一个侧面,是许多作品的内容不够宽广,往往只限于工厂内,至多写到一个家庭;联系到社会其他阶层,通过工人的斗争和生活,反映出社会面貌和时代背景的作品还很少,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工厂史的内容越丰富,教育作用才可能越大。
工厂史的形式,至今也还是模糊的,顾名思义,工厂史应该是一部连续性的某一个工厂的历史。但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不是材料不齐全,就是会写成枯燥的编年记录。现在写成的,发表的,也不过是按年编就的单篇的故事。只有历史系学生帮助编写的,比较系统,但也真成了历史记录,文学价值很少了。现在看来,工厂史要写得充实、生动,教育意义更大,还是以写斗争故事,人物传记为好,即文学性的工厂史。勉强求全,就难免失之琐碎、呆板、平铺直叙。由此我们想到了“史记”的写法。“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书和文学作品,而且成为后来写史的范本。工厂史,是可以采取“列传”的形式,主要写人物来表现的;也可以写“世家”,即老工人的家庭和集体。同时用“年表”的形式,也可以写出一个工厂的全貌和发展过程来,如生产发展、技术革命及其演变等等。甚至厂里主要负责人——如厂长、工程师、党委书记等,也可用“本纪”的形式来写,只不过改变了这个术语的本来意义罢了。这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形式,把文学和历史结合起来。此外,还有一种形式可以考虑,即在工厂史的故事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演义性的小说。这是受“大闹西车站”这部评书的启发想到的。这也是我们的传统方法,正如把“三国志”演成“三国演义”,把宋江等的故事演义成“水浒”,把玄奘故事演义成“西游记”那样。
工厂史当前最大的问题是质量问题,也就是如何提高的问题。现在的工厂史基本是两种人写的,一是工人作者或工厂干部,一是工人口述大学生作记录。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工人,或比较熟练的工人作者和干部的作品,多半是比较好的。有内容,有感情,语言生动;大学生记录的,就不是那样丰富和生动了。这主要是由于不熟悉、不理解工人的生活;工人语言的特点,也难以充分保留下来。这一点,一开始就提起过注意,学生们也努力向工人学习。但无论如何,熟悉工人的生活和语言,还有一个过程。因此,如果不是有比较熟悉工人生活,又是修养较高的作者去帮助,工厂史质量的提高,将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根据天津工人作者成长的情况,我们想把现有的水平较高的,已经发表过一些作品的几十个工人作者组织起来,分头去“包写”几部重点的工厂史。这样,他们既可以打破局限于本厂、本车间、本身生活经历的限制,而又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这些工人作者既熟悉工厂的生活,也已发表过一些作品,有了初步的经验,在原有工厂史的基础上,有指导地做进一步的加工,可能是一个较快的办法。当然,最好是有比较成熟的作家写一部出来,做为样本,起一个示范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