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变野生野长为家种家养 安徽建立大批中药培植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5
第6版()
专栏:

变野生野长为家种家养
安徽建立大批中药培植场
本报讯 安徽省各级党委重视发展中药材的生产,对各地药材生产部门加强了领导,发动广大群众培植中药材,因而使药材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安徽省出产中药材极为丰富,有七百多个品种。其中较名贵的产品有霍山的石斛,大别山区的藿香、天麻,歙县、旌德、青阳的鹿茸,滁县、歙县、亳县的菊花,宣城的木瓜和皖南山区的黄连、穿山甲等。产量较大的有白芍、丹皮、茯苓等。
目前,安徽省药材部门在各县建立了五十个药材培植场,总面积达八万亩以上,有的已先后投入生产。各地依靠人民公社,广泛地培植中药材。有些人民公社成立采集药材专业队,捕捉獐、鹿,采集石斛,有些人民公社还建立了药材培植场或采挖加工厂。
现在安徽各地把野生改为家种家养的药材有防风、五棓子、麦冬、梅花鹿、半夏、石斛等七十五种;各培植场已下种的有元参、泽泄、生地、佛手、红花、丹皮等二十多种,大大增加了安徽省的药材种类。药材部门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试种、试养,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
安徽省在发展中药材生产工作中,首先加强了组织领导。在省委领导下由农业、林业、卫生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药材生产领导小组,领导全省药材生产工作;县和人民公社的党委也大都有专人负责领导药材生产,大大地推动了药材生产的发展。大部分培植场内都办起了药材技术学校或训练班,学习采集、培植、加工、保管等技术,使学习与生产相结合。有些地方还采取请老药农带徒弟的方法来提高药材。普查工作中,发现了一百五十多种药材,有的制成标本作为教学研究材料,有的经过研究,肯定为药材,丰富了药材的品种。如海金砂、太子参等都是不久前调查出来的。增加中药材生产的另一种办法就是提高药材的单位面积产量,如歙县去年有一百九十七亩白芍每亩单产一千五百一十七斤,比以往提高一倍;另外一亩四分地单产一万四千二百八十五斤;阜阳出现了生地亩产二万八千斤的高产纪录。安徽除药材部门搞药材生产外,国营农场、学校结合绿化、美化,也进行药材生产。
(高文斌)(附图片)
旅大市卫生领导机关为了把中药供应逐渐作到自给自足,大胆的引种北方不产的南药当归、川芎、泽泻等七十多种药材。这是旅大市西岗区医药商店经理、共产党员文立思(左)正在了解暖窖培植的各种南药生长情况,他非常关心这项新的工作。
新华社记者贾承滨 苗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