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灌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5
第7版()
专栏:

灌溉
水利科学研究院灌溉研究所
革新灌溉技术
在1958年的农业大丰产的实践中,农作物的灌溉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水稻、小麦、棉花三种主要农作物的丰产灌溉经验。
水稻灌溉
水利化运动的伟大成就,使得水稻有了灌溉水源的保证。普遍实行了浅浇勤灌。各地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对于早稻和中稻,推行“浅—深—浅”的灌溉公式是增产的有效措施。所谓浅,是指水层约在半寸到一寸左右。深,则在二寸到三寸左右。从插秧到分蘖都应该采用浅灌,以提高水温泥温,促进肥料分解,使株棵茁壮。在分蘖的后期和拔节圆秆期,一般都进行落干晒田。深耕和施肥多的田更要晒透,一般要晒三天到六天,晒到田面发生鸡爪裂缝为止。晒田的好处有四点:一、促进底肥的分解;二、使稻根能够扎得更深;三、促使稻秆粗壮;四、可以防止倒伏。在水稻进入孕穗抽穗期后,一般都灌以较深的水层。在扬花和成熟期还要再晒一次田。这次晒的时间比第一次稍短一些。晒田以后又维持浅水灌溉,到黄熟期再排水落干,直到收割为止。对于晚稻,由于插秧期气温很高,阳光灼热,为了护苗,通常也灌深水,而在分蘖以后又用浅水灌溉。因此适宜的晚稻灌溉公式是“深—浅—深—浅”。这是1958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丰产灌溉经验。
群众创造的新的灌溉技术正在成长。湖北省宜城县农场的二亩三分丰产田,在深耕一尺半、多施基肥和密植到每亩四百八十万株的情况下,采用合式秧田的方法进行湿润灌溉。田面一般不留水层,只通过畦间的沟来浸润稻株,获得高额丰产。湖南湘潭专区总结稻田湿润灌溉的最大优点,在于增强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根据他们调查,深灌的倒伏占50%,浅灌的倒伏占25.7%,而湿润灌溉的倒伏仅占4%。此外,湿润灌溉还可增加有效分蘖,提早成熟。它是去年大跃进中水稻灌溉技术的一项新措施。
有些地方由于高度密植,在拔节期以后,水稻田间的水流经过稻株空间十分缓慢,添加水层颇费时间,因此,群众创造了用大约相当于田间耗水量的细小水流经常地导入田间保持田间水层,供给水稻生长需水的灌水方法。此外,在水稻生长盛期,由于高度密植而引起的田间发热,以及部分田的稻叶萎黄,又提出了稻田的降温问题。去年各地农民群众采用的降温方法,用喷雾器向田间喷射凉水,进行“凉爽灌溉”。在喷灌的同时还可与喷施化肥相结合。这一事实说明,在水稻生长盛期采用人工降雨进行喷灌的可能性。
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各地种植的水稻,很多在是盐碱地上种植的。在播种或插秧前要进行一次到三次与泡田相结合的冲洗工作。每亩每次用水六十至九十公方。在水稻生长的前期要经常注意换水,使水中的含盐量不超过一克/公升,或含碳酸根不超过零点零五克/公升,即口尝不涩、手摸不滑、颜色不黄为标准,在土壤透水性良好、排水条件好的地方也可以不换水。盐碱地种稻丰产的关键措施是建立浅而密的排水系统,经常适当灌水、排盐,以及进行密植和多施有机肥。
小麦灌溉
要保证小麦的高产稳收,首先要保持最适合于小麦生长的土壤水分状况。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保持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是最好的。这个含水量既能使小麦易于吸取足够的水分,又能在土壤中保持足够的空气以利于肥料的分解。在不能经常测定土壤水分的地方,应抓住几个需水的关键时期进行灌溉。过去群众认为“麦收八、十、三场雨”,就是说在阴历8月、10月和3月有雨便能保证麦收。解放后,群众又总结了“五水三肥”的丰产经验。但是,去年的小麦丰产田又突破了这些常规。在密植、深翻、多肥和园田化管理的情况下,许多高额丰产田有冬灌两次的,有孕穗、抽穗各灌一次的,有灌了灌浆水又灌“攻籽水”的。从华北地区的一些丰产田来看,基本上可归纳为播种前、冬季、返青、拔节、抽穗和灌浆六个阶段的灌水。这些丰产田多是实行勤灌浅灌,达到“九水七肥”或“十水九肥”,就是说在六个阶段中每阶段至少灌一次,每亩每次的定额大约为三十至四十五公方,而且灌溉是结合施肥进行,这样一般便能满足小麦对于水的要求。
在深翻、多肥的丰产小麦田中,最好在播种前进行一次深灌(“塌地水”),或在小麦返青后适当插入一次深灌,以利深层肥料的分解,保持小麦拔节、“攻籽”时水分、肥分充分的供应。
对于西北干旱地区的春小麦,前一年的秋冬储水灌溉有很大的作用。秋冬灌得愈好,第二年的麦收就愈有把握。在春小麦的灌溉中应抓住四个时期,即分蘖、拔节、抽穗和灌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至少灌水一次。每增加灌水一次,就增加一些产量,只不过每次灌水量应该减少。根据甘肃张掖专区的试验,在上述的四个阶段中每一阶段灌一次,每次灌水五十公方的比每次灌水七十五公方的要增产77%。因此,对于春小麦,浅灌勤灌也是一个方向。
在干旱地区有很多盐碱化土地。为了洗盐,灌水定额不宜过小,特别是第一次灌水,一般以每亩六十公方为宜。采用较大定额的冬灌在这种土地上有重要的意义。但要防止大水漫灌,以免提高地下水位。
丰产田的灌溉定额也比过去有所提高。例如宁夏中卫亩产五千八百斤的春小麦,生长期灌水五次,加上播前灌水,每亩共灌了四百八十公方。这是比一般小麦田的每亩二百至三百公方要高得多的定额。
在华北和西北的大部地区,已经普遍推行小麦冬灌。冬灌有储水、缩小地温变化幅度、疏松土壤、提高灌溉水源利用率的作用。冬灌的定额一般在每亩五十公方左右,最多不超过七十公方。在土壤粘性较大,地势较低洼,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要注意少灌、浅灌甚至不灌。在盐碱地上冬灌有储水压盐的双重作用,定额可适当加大,时间可适当提早。
灌溉还可以防止春季晚霜对小麦的危害。霜前灌水可以平抑地温变化幅度和增加小麦抗冻能力,霜后灌水结合施肥可以迅速恢复小麦生长。
由于高度密植,普通的畦地灌水已感流水困难,新的灌水方法如喷灌法、地下灌溉法等,也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喷灌法过去被认为是遥远的将来的事。在大跃进中,甘肃省武山县首先创造了利用山地水头进行喷灌的办法。
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已进行适合于我国具体条件的喷灌机具的研究制造。地下灌溉是采用在地面以下四十至六十公分深处埋设瓦管或开挖“鼠洞”等方法,进行浸润灌溉,现在陕西关中、河南新乡等地已开始使用。它不仅可以控制土层内的水分、肥分的动态,而且节省田间工程,减少蒸发损失,保持地面不潮湿,以有利于防止杂草和病虫害。
棉花灌溉
在我国的主要产棉区,特别是在降雨稀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和夏季降雨分布不匀的黄河流域,灌溉对于棉花丰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按照棉花不同的生育阶段和它对水分和灌溉的不同要求,整个棉花生长期可以划分为:幼苗期(现蕾前),结蕾期、开花结铃期和吐絮期。棉花多种植在沙性土壤上。在这种土壤上保证棉花丰产的最适宜的土壤含水率一般不低于16%—18%(重量比)。几年来丰产植棉能手有一条重要灌溉经验:“看天看地看庄稼”。看天指预测天气,看地指土壤水分,看庄稼指作物生长情况。
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和研究,特别是去年棉花高额丰产的实践,在棉花灌溉方面有以下一些经验。
一、进行冬季蓄水灌溉和早春灌溉来补足苗期土壤水分的不足。实行冬灌可以增加越冬时的土壤水分,表层土壤因冻消的加剧而变得疏松,有助于通气和提高土壤温度。冬灌并有利于防治棉花的病虫害。早春灌溉能避免过去实行的播前灌水距播种期太近,造成地温下降,影响幼苗生长的缺点。这是一项几年来行之有效的灌溉措施,应当大力提倡。
二、提倡幼苗期灌水。幼苗期灌水具有促进幼苗迅速成长,提早现蕾等重大作用。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黄河流域,幼苗期正处在5月到6月上旬,那时雨量比较稀少。过去“蹲苗”之说(即让棉苗受些干旱抑制它的生长)已经被去年的丰产实践否定了。根据河南新乡地区的丰产经验,幼苗灌水不仅生长快而且比不灌水的提早发育三天到五天,每亩可增产皮棉二、三十斤。幼苗期灌水应当注意不要在苗太小的时候进行。应当强调灌水质量,宜于用不超过每亩二十五公方的小定额进行,以免土壤过分湿润而造成的地温急剧降低。
三、根据降雨情况进行棉花生长中期(现蕾、开花、结铃)的灌溉与排水。在西北干旱地区,这段时期雨量稀少,为了保证丰收,需要进行三次左右的灌溉,去年新疆生产兵团红星总场吐鲁番三分场棉花丰产田里,在这个时期进行了九次灌水。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南,这时正值雨季,除了在降雨较少时期进行灌溉以外,应当特别注意及时排除农田积水。几年来这一地区的大量材料说明,开花后过饱和的土壤水分,再加上通风透光不良,会使棉株大量落蕾落铃。因此,做到“雨落田干”是获得棉花丰收的关键措施之一。
四、结合棉田后期管理,加强后期的灌水,是去年棉花生产上的一条突出经验。在后期进行适当中耕与大量追肥,加强灌溉,可以增产很多。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刘庄大队亩产八百五十斤皮棉的卫星田,从9月中旬到10月中旬进行了四次灌水,安阳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丰产试验田,在9月中旬到10月上旬也进行了三次灌水。后期的灌水由于能减少棉田昼夜温差,增加积温,对于增加结铃数,减少幼铃脱落,增加单铃重量,有显著的作用。过去,棉花后期一般是少灌或者不灌的,显然,这个常规是被去年丰产的事实打破了。
五、改进棉花的灌水技术,提高灌水质量。新疆、河南、陕西许多灌区都已实行了细流沟灌。它具有保墒保温保肥的重大意义。
地下灌溉对棉田不仅具有一般作物实行地下灌溉的优点,而且能够在雨季降低过饱和的土壤水分,它对于防止落蕾落铃,保证丰收也起着显著的作用,因而是今后棉田灌溉的新方向。
农作物的需水规律
农业丰产经验揭示了作物需水量与产量的规律,以及灌溉技术发展的趋势。农作物产量越高,需水越多,每个单位产量的耗水量越少。仅以河南1958年小麦丰产的灌溉为例,亩产一千斤的每亩需水量为二百九十公方(豫北为二百七十公方),亩产三千斤的需水量为三百九十五公方(豫北为三百九十二公方),亩产五千斤的需水量为四百三十公方,亩产七千斤的约四百四十公方。生产一斤小麦需要消耗的水分小到一百二十斤,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数字,也是一个用水效率最高的纪录。应该指出,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几倍时,需水量只增加百分之几十,而且,产量越高,需水量增加的幅度越小。根据上述资料,当小麦亩产从一千斤增高到三千斤时,产量增加二千斤,而需水量只增加一百零五公方。当亩产从三千斤跃增到七千斤时,产量增加四千斤,而需水量只增加四十五公方。棉花、水稻也发现有同样的规律。当然,产量的增加是“土、肥、水、密、种、保、工、管”等各项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农作物产量与需水量的关系是这样密切,即产量增高,需水量也要增高(虽然单位产量的耗水量减少了),因而灌溉水量必须增多。这就说明了水在农业生产中居于命脉的地位。既然需水量不是同产量成比例地增加,那么,我们便有可能在任何地区,对现有灌溉设施改进和提高的基础上,结合“八字宪法”使产量进一步提高。这就科学地证明了中央所提出的“高产、少种、多收”和过渡到“三三制”的正确性和可能性;在华北、西北水源比较缺少的地区,就更有它的必要性。
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丰产灌溉经验的总的趋势是灌水的次数不断增加,每次灌水定额不断减少。在水稻地区已出现了按照田间耗水量而经常供水的细流长灌,也出现了经常保持田间湿润灌溉办法。小麦和棉花也都突破了过去的常规,灌水次数增加很多,原来认为不需灌水的季节也灌了。这些都标志着在密植、深耕和多肥的条件下,农作物对于水的要求提高了。而浅浇勤灌、灌溉园田化、细流长灌使田间水分更适应于农作物的更高的要求,保证了产量的不断跃进。
其次,喷灌和地下灌溉已经被开始运用。灌水、降温、施肥和喷药相结合的喷灌,以及喷灌、地面灌和地下灌相结合的多种灌溉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显示它的优越作用。因此,在研究改进现有的地面灌溉方法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新的灌溉方法的研究和推广。
随着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为把我国灌溉技术迅速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必须进一步推广机械化、自动化灌溉技术和灌溉水量调配工作。喷灌、地下灌溉以及管道式输水等增产、省水措施,仅仅是机械化灌溉的开端。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到根据土壤水分变化要求,实现自动化灌水,以及在灌溉系统内实现水量的自动化控制和远距离控制,以提高灌溉用水率,更及时地更适量地供给作物需要的水分。在河网化地区,除了研究引、蓄、灌、排各项水利技术措施外,还要研究地下水利用量、灌溉方法及有关土壤改良等技术问题。
为了进一步掌握农业丰产的用水规律和提高灌溉技术,亟需广泛开展灌溉科学研究,以保证今年农业的更大丰收。水利科学研究工作者要紧密地与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先进人物联系合作,并参加到生产中去,进行试验研究,总结群众的宝贵经验,为提高我国灌溉科学技术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