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植物和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5
第7版()
专栏:科学知识

植物和水
鲁峰
任何生物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水,农作物更是这样。水分缺乏或是供应不及时,都会对它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产量降低,产品品质变劣。
水对植物为什么这样重要呢?
我们试把较新鲜的植物材料盖上冷玻璃加热烘烤,或是放在太阳下晒,一会儿我们便会在玻璃上发现有“气溜水”的水珠,材料也因而大大减轻重量。这现象表明:植物体内含有水,水是植物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干燥的种子含水量最少,约3%—15%,但它只处于休眠状态,生命活动非常微弱。若给种子加以适量的水分(另外再供给空气和适当的温度),它就会萌动发芽和生长,开始强烈的生命活动。这又说明:水分,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条件。一般的植物体都含有60%—80%的水,蔬菜和块茎块根作物含水达90%—95%,而某些水生植物含水竟达98%以上!
植物要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从而用来建造自己的身体,并由此获得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便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几乎一半是由碳组成,另一半则由氢和氧——即构成水的元素所组成。
尽管植物所含水分很大,但组成植物的需水量只不过占植物总需水量的0.1%—0.2%,其余99.8%以上的水分,都消耗在植物生长期间的蒸腾作用上(经过植物生理调节作用的一种生命现象,和自由水面的蒸发不同,故叫作蒸腾)。植物的庞大的叶面裸露在空气中,并为太阳所照射。这就不可避免地因叶面强烈的蒸腾作用而引起水分的大量消耗。这看来似乎是一种“损失”,然而却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因为,只有叶面和空气的接触,才能获得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也只有接受阳光的照射,才能获得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同时,由于水分从叶面不断地跑去,就形成一种“蒸腾引力”,这种引力(另外还有来自根部的压力),好像是一架无形的抽水机,把水由根部经茎部引至叶部,从而形成一股不断上升的水流,来补足叶面的水分。这样,溶解在这水中的土壤中的养分——氮素和矿物元素,随着上升水流源源不绝地运至植物体的各部,供植物应用。这是植物摄取营养元素的最主要的方式。另外,在水分蒸腾的过程中也带走一些热量,使叶面不致因受太阳光的强烈照射而“烫伤”。这和动物用发汗来降低体温是一个道理。所以,苏联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节夫院士,把这种植物水分蒸腾的“损失”,称为是“植物必需的物理灾害”。
植物水分的这项“支出”是相当可观的。一株玉米每天要消耗水分一点六四公斤,一生要消耗二百多公斤;一株向日葵每天消耗水分五点四公斤。小麦等禾谷类作物,每造成一公斤干物质,在夏季要消耗三百至四百公斤的水;要亩产三千五百公斤的小麦籽实,连同它的藁秆,则在夏季就需水二百一十万公斤至二百八十万公斤,这些水若盛在一亩面积的池中,水层就有三十一至四十二公分深!
假如土壤水分不足,或是在夏季酷热的中午植物的吸水量满足不了蒸腾的需求,植物水分“收入”不敷“支出”,破坏了植物水分代谢的协调,则叶部以及茎的幼嫩部分的细胞,因缺水而失去膨压,植株这些部分就不能保持丰满状态而垂下来。这种现象叫做“萎蔫”。
植物生长点的细胞,只有在充满水分的时候,才能进行细胞的分裂和增大体积,也就是说植物才能生长;植物萎蔫的时候,它们的生长就陷于停顿。也只有在叶面细胞被水饱和着的时候,光合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植物萎蔫的时候,叶面气孔(植物叶部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要道和调节水分蒸腾的门户)关闭,阻碍了二氧化碳的进入叶内,同时,叶的下垂和卷曲也影响叶面接受日光,因而光合作用受到极大的抑制。萎蔫的时候,植物体内其他生命活动也遭到了破坏。这种萎蔫如果是暂时的,持续的时间不长,及时供水以后,植株又会恢复原来的状态;但这并不是对植物不产生一点坏的后果。如果萎蔫持续过久,即使供给了充足的水分,植株也不能恢复,终于枯萎死亡!
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也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导输和应用;植物体内各种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有机物的转运,也必须以水作为介质。在大量施肥的情况下,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来溶解肥料、稀释养分,以便更好地发挥肥效和防止因养分太浓而把植株“烧死”。土壤中有适当水分存在时,更能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
水分对植物这样重要,是不是要无限制的越多越好呢?不是。植物除了需要从土壤中取得养料和水分以外,同时还要求土壤中有适当的空气。因为植物根的生长和对养分、水分的吸收等活动,要求一定的能量,这能量便是借根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中取得的;呼吸,就需要空气。土壤水分过多,相对地空气就非常缺乏,植物根会因此遭到窒息而腐烂,地上部分也随之枯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涝”。同时,只有土壤中有一定空气存在时,其中的好氧性细菌才能很好地活动,促进肥料的分解,植物所需的有效养分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而其他如固氮菌和根瘤菌,才能很好地固定氮素。若土壤水分过多,空气非常缺乏,不但影响以上过程的进行,反而会产生一种叫作“反硝化”作用的化学过程,使有效的养分变成无效。另外,土壤空气缺乏,嫌气性细菌活动过分强烈,好气性细菌活动微弱,土壤中便会积累大量的有机酸,而使植物根部中毒。这种现象,在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的水田中,尤为显著。
使土壤中经常保持适量的水分,及时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是取得作物丰收的重要关键。但是,作为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的天然降水(雨和雪),在我国具体气候条件下是很不均衡的,有的季节特别多,有的季节又特别少。这就更需要人工的调节。正确的土壤耕作(如深耕、中耕、除草等)和优良的栽培技术,都是调节土壤水分的手段,但是,根本的、有力的手段,还是大兴水利,进行人工的灌溉和排水,防旱又防涝。
各种不同的作物,甚至不同的品种,需水量是不同的;同一作物、同一品种在它们各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中,需水量也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下,需水量也是不同的。一般地在作物生长最快最茂盛和组织器官分化最强烈的时期,例如小麦的抽茎和孕穗期,是需水量最多、最迫切的时期,这时水分的缺乏,就易造成产量的锐减。所以,合理的灌溉,必须是根据不同的作物和他们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并密切结合气候、土壤情况,用最好的灌溉方法,使适当的水分和养肥相溶,保证作物在每个发育阶段上,都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养分。1958年我国农民创造了丰富的灌溉经验,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争取今年更大的跃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