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26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徐非光
死读书,读死书;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实际,这是旧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正如列宁所说的,“旧时资本主义社会所遗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实践完全隔离”。为了与人类历史几千年遗留下的这种恶劣传统进行坚决斗争,我国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在1958年大跃进中,曾经比较多地参加了社会和生产的实际。这样作的结果,不仅改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面貌,并使面向实际、面向生产、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成为一种崭新的风气,而且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和生产的实践知识,并使原来学到的知识变成有用的活的知识。
我们强调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和生产的实际,这是不是说,我们只要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就够了呢?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不相信前人和别人的经验,而仅仅相信自己的经验呢?当然不是这样。为了扭转几千年旧教育脱离实践的倾向,我们强调直接参加社会和生产实践这一方面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强调这一方面绝不是为了抛弃前人和别人的实践经验,而是为了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正确的关系来。
有些人参加了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便认为只有自己的实践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所有的历史知识和书本知识都是教条,都是不能相信的。他们从脱离生产和社会实践到参加了生产和社会实践,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他们因此便认为可以不学习古人和别人的经验了,这就是错了。产生这种片面看法的原因,是他们机械地理解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这一唯物主义原理,而没有看到自己的经验是来源于实践,前人和别人的经验也同样是来源于他们的实践活动,这种经验只是对我们来说才是一种间接的经验。世界上很多人并没有到过美洲,而是通过哥伦布和一切去过那里的人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美洲的存在并不因为很多人没有到过那里而有所改变。我们没有看见过孔夫子,而是通过他的门生记录下来的
“论语”等才知道他的确存在过,但是存在过孔夫子的事实并不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他而有所改变。
实际上,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一切知识都经过自己的直接经验来获得是不可能的,多数还是从间接经验中获得的。人类有记载的历史已有几千年,宇宙之大是无限的,世界上事物之多也是无限的,一个人的一生最多也只能直接经验其中极短暂的时间和极狭小的范围。科学文化的发展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峰,正是因为人们都在前人和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来开始自己的实践活动。他们总结了前人和别人的经验,又经过亲身的实践把自己的经验加入到知识的宝库中去,成为后一代人的间接经验。人类知识正是如此一代代积累起来的。门德雷也夫是在前人和别人已经发现了六十余种元素的基础上发现了周期率的,周期率一旦发现就成了后一代人进一步探索物质内部规律的武器;但是要理解周期率并不一定要每一个人都亲自测定一下每一种元素的原子量。马克思在奠定马克思主义基础的时候,除了亲身参加当时的社会斗争实践之外,也不能不通过大量古今内外的文献、即通过间接的道路来总结人类知识的总和,而不可能直接经验由他的理论所概括的一切内容。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对间接知识的态度和看法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对历史遗产、对书本知识的态度和看法的问题。
历史经验基本上是属于间接知识的范围,因为除了现代史的一小部分外,我们都无法去直接经验它们。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轻视或抛弃历史的宝贵遗产。这些历史遗产之所以是重要的,就在于他是人类长期实践斗争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其中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经过证明了的“真知”。人类现在能达到的一切科学文化成就,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古代的棍棒石块,就不会有今天的原子发电机;没有原始的弓箭,就不会有今天的宇宙火箭。人类如果像“狗熊偷玉米”那样,取得一个便丢掉原有的一个,那么我们也许至今仍会处在茹毛饮血的阶段。正因为如此,列宁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官僚社会压迫下所创造出来的知识总汇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用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宝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时,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书本知识对我们来说大部分也是间接的知识,因为书本中包括着我们无法或没有经验过的大量的前人和别人经验的总结。我们也不能看不起书本的知识,因为好的书本知识比个人的直接经验来说包含着更多的内容,而且它是经过了一番加工提炼成为理性的东西。没有实践经验当然不会产生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一旦产生出来就可以指导实践,给实践以明确的目标。当六十余种元素的内在联系没有找到的时候,我们对新元素的发现不能有任何的预见;但是当门德雷也夫发现了其内在联系、即发现了周期率后,他就预见到我们将要发现的一些新的元素,而且历史正是如他的预见那样实现了。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有了间接的经验就够了,自己的直接经验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我们认为人的直接经验仍然有其决定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前人和别人的经验都发源于直接的经验,而且是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主要条件。学习前人和别人的经验,不是为了钻到故纸堆中变成书呆子,而是为了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并通过实践进一步发展我们的科学文化。因此,学了书本知识和历史知识还要拿来用(当然也不能都要求马上有用),使之与实际结合。
并且,我们还不能认为一切的间接经验都是可靠的,可以不加选择地吸收。间接经验中那些经过检验和证明了的当然是可靠的知识,我们要认真地学习。但是,由于人的认识的限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间接经验中也必然包含着一些不可靠的被歪曲了的东西。不过,我们也要认真地研究,然后才知道其不可靠。总之,对于间接经验,我们不能轻率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要认真地学习和研究它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其错误的不可靠的东西,吸收其正确可靠的东西。
由上可见,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孤立地看都有其局限性。直接经验是人的知识的发源,但是在单个人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是不可能达到知识的高峰的;间接知识是前人和别人的直接经验的东西,但是在我们没有认真学习研究以前还是别人的东西,并且其中的错误也不能发现。
因此,我们必须既要学习间接的知识,又要有自己的直接知识;既要有书本知识和历史知识,又要有社会和生产的实践经验。这二者都是从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因而也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丰富的全面的知识,才能促进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