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宜宾人民心肠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3-30
第3版()
专栏:

宜宾人民心肠热
本报记者 王焕斗 周祖佑
2月,我们从成都南行到了宜宾,虽然不到一千里的路程,却好似过了几个节令。一路上,我们看到了紧张的备耕活动。在这里,平整的秧田里,稻苗一片嫩绿;长江两岸一丘连一丘的茁壮的麦苗和盛花的油菜,墨绿衬着鹅黄,像锦绣的丝毯,直铺向遥远的山岗。
宜宾是四川南部的丘陵区,岷江和金沙江在这里会合。四川盆地的春耕,也总是先从这里开始。今年虽然各地农民都提前春耕,但是这里仍然领先,而且春耕准备工作特别细致。
这里气候温暖,节令来得早,可谓得天独厚!但是人们搞生产的热心肠,却是更为重要的条件。早在去年秋冬,农民们就为今年的春天忙碌着。金沙江边的屏山县龙溪公社,是个拔海一千二百公尺以上的山区。春节前后,那里还飘了雪花。牛下田,也嫌冷,为了丰收抢季节,翻身耕作区区队委员罗显光首先带领着几个小伙子下田犁耙。中午吃饭时,别人发见罗显光腿上有血,仔细一看,是被铧犁划破了。他抹去了血迹,下午又下田了。
2月下旬的一天深夜,骤风猛雨,气温下降,播下的稻种眼看要遭受冻害。宜宾县李家公社的社员们立刻披衣下床,有的搬茅草盖谷秧田,有的在田边点火熏烟,霎时间,田野里到处烧起一堆堆烟火,人们冒着风雨,整整守护了一夜。秧苗终于战胜了冷空气的侵袭。
山坡上,架空索道刷刷地响着,粪筐、土筐飞似地上上下下;旧日的田埂加宽了,平整了,有的铺设着木轨,往来着架架车、独轮车。为了抓住节令,人们不仅劲上加劲,还运用了双倍的技巧。由于全县农民献计献策,使备耕工作的效率提高了一、两倍。
在这里,社员们曾经给我们叙述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由一颗颗火热的心编织起来的。长江岸边阜鸣公社社员张华清和宋玉珍,是对和睦的老夫妻;可是,最近突然发生了争执。原来宋玉珍和丈夫从去年冬天就积下了四五万斤好肥料,计划在今年种一两亩高产试验田,放个大“卫星”。但是社里在年前成立了个“卫星”营,要张华清担任示范田的技术指导员,张华清打算把家里积的精肥弄一大半运到示范田里去。但是宋玉珍在妇女高产队里也搞了丰产田,她认为肥料主要是自己积下的,不能让丈夫都运走,要分的话,就一人一半。于是,两口子争吵起来。最后,群众出面,合理分配这堆肥料,才算解决了问题。从那以后张华清和宋玉珍就展开了积肥竞赛,不多久,两口子的田里都积起了大堆的肥料。
南溪县宋家公社党委书记郭银成,十二岁就下田干活,他对农民的心思最熟悉。今年春天,他就定下了大面积亩产万斤粮的目标。曾经有多少夜晚,他在床上翻来复去,为实现今年这样高的目标感到耽心。但是,社员们给他出了上千条主意,使他鼓足了干劲。特别是他亲眼看见父子挑战、夫妻竞赛,人人呈献决心书、保证书,要为今年更大跃进多出点力气,使他更加坚定了信心。他说:“有了这样的群众,龙潭虎穴我也敢闯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