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猛攻巧打病虫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04
第1版()
专栏:社论

猛攻巧打病虫害
许多事实都说明:“八字宪法”是统一的整体,必须综合运用,全面执行,才能高速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在肥多、水足、密植的条件下,对于“保”字(植物保护)不能不更加注意。要知道:病虫害的发生和消长,是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深耕和积肥消灭了许多土壤中的、杂草中的和根茬中的过冬病虫;但是,肥多、水足、密植,也有利于喜欢阴蔽和潮湿的病虫发生。作物生长旺盛,增加了对病虫的抵抗能力;但是,从另一角度看,病虫的食料丰富了,繁殖力大增,为害时期也延长了。去年一些地区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大发生,棉铃虫、玉米螟在作物生长后期仍然十分严重,就同这些情况密切有关。
防治病虫害对于农作物的大丰收能起多大作用呢?山西省雁北地委曾经算了一笔账:这个地区有20%的耕地面积是种的马铃薯;但因晚疫病为害,历年来增产幅度都不大。最严重的1953、1954两年,因这种病害减产40%以上,损失马铃薯十三亿斤,足够全区一百七十万农民的半年口粮。1958年的自然条件虽然适宜于晚疫病发生,但由于全党全民一齐动员,坚决扑灭了晚疫病,再加上其他增产措施,全区一百五十六万亩马铃薯,由1957年的亩产六百二十六斤一跃而为亩产二千二百斤左右。湖南省宜章县委也算过一笔账:这个县1957年因稻飞虱为害,全县早稻减产一半,亩产仅二百零三斤,损失稻谷一千四百万斤。1958年,由县委第一书记挂帅,大力治虫,成为水稻无虫害县,加上其他增产措施,早稻亩产量一跃而达到八百二十四斤。从这里就可以看到,防治病虫害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今年农业战线上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要求比去年有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按照“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的精神,对植物保护工作也就不能不提出比以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农业生产的全面跃进,要求植物保护战线全面进军:不仅要大力防治粮食和棉花的病虫害,还要大力防治油料作物、麻类、茶、桑、果树、蔬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病虫害;不仅要防治农田病虫害,还要防治山区、牧区病虫害;不仅防治病虫害,还要防治鸟兽害;不仅要防守,还要乘胜追击,对某些病虫做到彻底肃清、绝子绝孙,要坚持战斗,让它永不复生。
病虫害的种类多、为害时期长,不同病虫又有不同的为害习性;农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从播种、出苗、开花、结实一直到收割、储藏,从根、茎、叶到花、果,都会碰到病虫为害。因此,从播种前到收获后,都要防治病虫害;要做到保苗、保株、保实、保仓,贯彻始终。
这些要求能不能达到呢?1958年我国农民群众和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人员的实践证明,只要苦干加巧干,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只要各项措施紧密配合,就能大大扩大对病虫害作斗争的战果。1958年,全国病虫害防治面积比1957年扩大了一倍半以上,出现了七百多个基本上消灭一种或几种病虫的县、市。在掌握病虫发生和流行规律方面,在改进防治病虫的方法方面,在病虫预测预报方面,在农药制造和土农药利用方面,1958年也作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的努力,得到了巨大的成就。例如,小麦锈病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能在大面积上用药剂防治的,只能依靠选育抗病品种的方法来防。去年,在江苏、安徽两省,在七千多万亩麦田上开展了群众性的药剂防锈运动,在运动中走群众路线,发现了而且大量利用了能防治小麦秆锈病的土农药。锈病防治技术的这个大革新,保证了去年这两省小麦的大丰收。对其他一些病虫害,在去年也找到不少比过去更巧妙的防治方法。
掌握敌情,抓住关键,土洋结合,猛攻巧打,就能多、快、好、省地消灭病虫害。这是去年大批无病虫害的县、市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根据这条经验办事,必能事半功倍,又好又省。
正如俗话所说的:“打蛇要打在七寸上”。蛇头七寸之处,正是它的弱点,一击可以致命。对于每一种病虫害,只要掌握住它的发生和生长的规律,就能找出它的弱点,看准“七寸”所在之处,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取得最大的防治效果。例如:蝗虫的卵块是陆续孵化的,蝗蝻的食量和扩散能力是随着龄期的增大而增大的。如果动手早了,大批蝗蝻还没有孵化出土,消灭不了它的主力,须得重复再治;如果动手晚了,发生面积扩大,药剂和劳力都要增加很多。因此,对于发生在大片荒原里的蝗虫,最好在大部分是二龄、小部分是一龄或三龄时动手除治。抓住这个“火候”,只须喷一次药就可以解决问题。再如水稻螟害的形成,主要是在分蘖期和孕穗末期到抽穗初期;在这时期,水稻易被螟虫侵入。掌握了这个规律,在螟虫发生期间,根据水稻生长发育情况,把稻田排一下队,就可以在正在分蘖和孕穗的稻田中挑选重点防治,而不需要全面打药。湖北孝感县去年采取这个办法,除早粳全面防治外,早籼、一季晚稻防治面积仅占栽培面积的10%,双季晚稻也不过防治了20%左右,全县全年螟害率平均只有0.71%。再如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也是先由极少数最先染病的植株(即所谓“发病中心”)逐渐蔓延开来的。只要依靠群众,随时普查,及时发现和彻底地消灭“发病中心”,就可以防止病害大流行。这里所说的只是几个例子。每一种病虫都有它的特殊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性,也都有弱点可寻;因此,对每种病虫害都有巧仗可打。
去冬今春气温较高,越冬病虫死亡率低,活动较早。目前,水稻螟虫、小麦锈病、粘虫、地老虎、棉蚜等病虫害都已发生。必须紧急动员起来,把病虫害消灭在初发生阶段,消灭在防治的最有利时机。这一仗打不好,病虫就会蔓延扩散,使我们陷于被动局面,要多费许多人力物力,多受许多损失。因此,各省各县各社各队要赶紧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掌握敌情。要做好这个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到测报工作群众化,把病虫检查技术交给群众,在人民公社各生产队普遍建立病虫情报网,使病虫害的一举一动都置于广大群众的监视之下。同时,各级预测预报站要增加预测对象,不断提高预测质量,简化预报方法,使领导部门对于未来一段时期的病虫发生消长情况心中有数,以便主动作战。做到这一点,就可能打得巧、打得好,既准又狠地消灭病虫害。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秋收作物春播工作即将到来。种子消毒和使用毒谷、拌种等办法防治地下害虫的工作也要赶快安排,以保证苗全、苗旺。许多病虫的越冬阶段尚未结束,在去冬今春消灭越冬病虫害不彻底的地方,要抓紧时机,干净、彻底地消灭过冬病虫。把病虫消灭在发生以前,是防治病虫害的上策。这个时期,也正是种子和苗木调运频繁的季节。检疫工作也必须加强,以防止危险病虫的传播。例如,去年河北省从南方调进甘薯种苗,因疏于检疫,使北方过去从未发现的、为害极其严重的甘薯小象鼻虫蔓延到河北的十多个县。对于这一点,必须高度注意!
掌握了敌情,空手上阵也不行。要打得巧,要节省劳动力和提高效率,还必须切实做好药械准备工作。去年和今春各地大搞土农药的事实证明,我国的农药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规定,要有计划地发展农药生产。各个人民公社都应该积极地执行这个规定。土农药的分布比较广,采集和制造需要一定的人力,要通盘考虑,及早安排。在这方面用适应的人力,药剂充足了,就会在与病虫害直接斗争中节省更多的人力。还要了解到,如果缺少农药,作物受害减少收成,那才是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在播种、管理等方面所费的劳动力。当然,也要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作用,提倡合理用药、精细用药。目前,国家还不能大量生产和供应大型的施药工具,主要还是靠小型的,还要靠大家创造更好的新工具。施药工具的改革是农具改革的重要项目之一,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有关农具改革的展览会、评比会,都要把它列为重点之一,迅速定型推广。已经损坏的施药工具,要及早修理好;并且要更多地制造施药工具。
在大部分地区,一般说来,对于粮棉病虫害的防治经验较多,对于油料和别的经济作物的病虫害的防治经验较少;老棉区的防治经验较多,新棉区的经验较少;打硬仗的经验较多,打巧仗的经验较少。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走群众路线,发动各地群众互教互学,参观评比,总结交流过去的经验,大张旗鼓地开展防治病虫害的宣传教育和技术传授工作,使防治病虫害成为“除四害”那样的群众性的运动。要力求做到人民公社每一个社员都知道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意义和当地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每个生产队都要有一部分人做到“三懂四会”:懂病虫形态特征,懂作物生长发育阶段,懂作物被害症状;会查虫,会配药打药,会修理器械,会防治方法。每个人民公社都建立起来这样一支既有革命干劲又懂科学技术的群众性的保护作物的“赤卫队”,消灭病虫害的任务的胜利完成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