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北大西洋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04
第5版()
专栏:

北大西洋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
王进
十年来,美国利用和控制北大西洋侵略组织,在“共产主义威胁”的幌子下,一手拿美元榨取“盟国”,一手拿核弹恐吓“盟国”,把它们束缚在美国的战车上,从而推行为美国树立世界霸权的“实力地位”政策。但是,近年来,一方面,由于东风劲吹西风益衰的国际形势;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内部力量对比所起的变化,使得美国在北大西洋侵略集团内的
“领导地位”已发生了“危机”。因之,在美国力图继续保持自己日益动摇的“领导地位”而加强控制西欧的同时,西欧“盟国”则竭力想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愈来愈剧烈,已成为当前美国同西欧“盟国”关系中日益严重的问题。最近,美国国务院为这集团成立十周年编印的小册子,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集团的成员国“在利害关系上发生的冲突”。北大西洋集团成员国间利害关系的这种“冲突”,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表面化。
力量对比的新变化
战后十年来,资本主义内在的客观规律所起的作用比战前更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了,这一切集中表现在北大西洋集团内部力量对比的新的变化上。
(一)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相对削弱,西欧国家的力量则相对增强。
战后初期,西欧国家遭到了严重的削弱,而美国则在战争中又一次扩张了它的经济力量,其工矿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总额的一半以上。这是二次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当时美国利用西欧国家的经济困难,竭力扩张它在西欧的势力。但是这种不平衡的趋势近年来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西欧国家经济力量的增长,以及美国在西欧力量的相对削弱上。首先,从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各国比重的变化来看,战前1937年美国所占的份额为41.4%,战后初期1948年美国上升到56.4%,占一半以上,而西德、法、意、荷、比五国加在一起仅占13.7%。但到1957年,美国所占份额即下降到48.6%,英国降到8.1%,而西欧五国则上升到20.9%(西德占10.1%,法5%,意3.6%,荷1.1%,比1%),已同战前1937年这五国所占份额20.9%大致相等。
再从贸易方面来看,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值中,战后初期1948年美国所占分额达24%,英国占12.1%,西德、法、意三国合在一起仅占6.9%。但到1957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中的比重则下降到20.9%,英国降到9.4%,而西德、法、意三国则占16.3%(西德占8.7%,法5.1%,意2.5%,已超过三国在战前1937年所占比重12.7%)。加上美国1958年二十四亿美元的黄金外流,使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好处。结果,西欧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消除了“美元荒”,它们同美国打交道的经济地位相对加强了。这就使西欧“盟国”不愿再像过去那样受美国的严格控制了。
(二)美国“军事优势”神话的破产,以及它在全世界进行侵略活动的失败,进一步使美国的“实力地位”遭到打击。
北大西洋集团在它刚成立时,美国统治集团妄想依靠它当时的所谓原子武器方面的垄断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称王称霸,同时也借此来加强对它的“盟国”的控制。但是不久,美国的“原子优势”像肥皂泡那样破灭了,苏联不仅同样掌握了原子弹,而且还有氢弹。特别近两年来苏联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就,洲际火箭和人造卫星以及人造行星的出现,更改变了两个阵营力量的对比。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否认苏联在军事方面已经占优势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北大西洋集团的战略形势。美国已经不是永远安全的后方了。这种形势,正像广大西欧舆论所指出,现在西欧“盟国”已经不能依托美国的“保护”,而倒是要西欧来“保护”美国了。这当然使美国的“领导地位”大大动摇。艾森豪威尔前天在北大西洋集团十周年理事会会议上的演说中着重要盟国“团结”和“牺牲”,即为美国“纸老虎”又一次表现的明证。
美国在它的“实力地位”政策破产之后,又在去年对黎巴嫩的武装干涉和在台湾海峡地区制造战争挑衅的侵略活动中,连续遭到失败。这就使原已衰落了的美国的威信进一步降低了。而美国的失败给它的“盟国”造成了一个争夺领导权的大好机会。
(三)西欧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西德的变化,有助于西德军国主义的崛起。
战前1937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总额的12.5%,而当时整个德国仅占9%。到1957年,英国所占的比重下降到8.1%,而西德则上升到10.1%,已凌驾于英国之上。1958年西德工业生产上升约2%—3%,而英国则在停滞三年后又下降约3%。除西德外,其他西欧大陆国家的工业生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从对外贸易方面来看,1947年西德在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中居第二十六位,但自1955年开始,西德已超过法国而居美英之后名列第三。在资本主义国家出口总额中,西德所占比重,已经从1948年的1.1%上升到1957年的8.7%,而同期英国的比重则从12.1%下降到9.4%。但到了去年,西德更在制成品出口竞争中赶过了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出口国家。
西德经济力量的发展和美国的大力扶植,使它在帝国主义集团内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也越来越加强。在西欧,西德通过各种统一欧洲的活动,如组织“煤钢联营”、“共同市场”以及德、法、意三国军火同盟等等形成了一个以西德为主力的反抗英国的波恩—巴黎—罗马轴心。而北大西洋集团内一些和英国冲突的国家也纷纷寻求西德的支持,这就使西德在西欧的力量不断加强,而英国却相当孤立。在军事上,西德正在从美国手里得到各种原子武器和导弹武器。西德的纳粹将军也高踞北大西洋集团中欧司令的要津。但是西德军国主义者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正在企图控制北欧国家的海军,以便使西德能在北大西洋集团中的地位更为增强。
西德在经济、政治、军事力量方面的增长不能不使帝国主义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化。
经济矛盾尖锐化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强,北大西洋“盟国”之间的经济矛盾和斗争越来越尖锐。
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出现,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大缩小,加上美国对外实行经济扩张,西欧国家的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起来。目前由于资本主义世界性危机的发展,这个问题更成为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战后以来,美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一方面限制别国向美国输出,同时却加强自己向别国的扩张。这种情况已经引起它的“盟国”的极大的不满。英国最近在麦克米伦访美时公开对美国的这种贸易政策提出强硬的抗议。而西德也由于本国的煤业危机而限制美国煤的进口。这已引起美国的不满和反对。
在美国支持下,西德联合法、意等六国,建立西欧“共同市场”,来排挤英国势力,是这方面一个突出的例子,西德、法国等筹建
“共同市场”主要是造成西德、法国垄断资本称霸西欧的局面;并把英国排挤出西欧市场。而西欧在英国对外贸易额中占四分之一,其中“共同市场”成员国占八分之一以上,西欧“共同市场”的成立对英国当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英国针对六国“共同市场”的挑战,提出了西欧十七国(包括上“共同市场”六国在内)的西欧“工业品自由贸易区”计划,其目的在于瓦解“共同市场”,破坏德、法联盟。使自己在西欧保有一个有利的地位,并进一步打开欧洲各国的市场。
由于这两方面矛盾的尖锐化,长期来法、德、英等国家围绕着“共同市场”和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的谈判,不能达成任何协议而以破裂告终。接着去年12月英镑、法郎、马克都实行有限度自由兑换,使“西欧支付同盟”宣告垮台,更加剧了西欧的经济战。这场战争至今还在继续。
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早在北大西洋侵略组织的前身——西欧联盟筹组的时候,美、英帝国主义就为争夺西欧领导权进行了明争暗斗。尽管当时英国力量已在战争中遭到削弱,但它从不放过机会试图建立自己的军事、政治势力范围。正是在这种目的下,英国联合西欧四国组成了西欧联盟。杜勒斯在西欧联盟成立后不到一年写成的“战争或和平”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现在美国正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支持一个分裂的欧洲对抗苏联共产党,要把欧洲统一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时候,而“英国的政策是使欧洲分裂,从而使它自己成为均衡势力的核心”。从杜勒斯的话听来,不难了解西欧联盟当初有着防止美国势力在西欧扩张的一面的。
但是当时这种争权夺利的斗争范围比较小,只在英美之间。而且由于战后英国势力的削弱,这种争夺领导权的企图很容易就给美国压下去了。但是现在,当美国“实力地位”陷于破产,军事优势神话开始破灭,以及它在全世界侵略活动的失败,而西欧国家力量相对增强时,帝国主义集团内部争夺领导权的矛盾是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尖锐了。
英国在1957年乘美国处境空前困难时提出“相互依赖”的原则之后,英国争夺领导权的野心越来越厉害了。去年10月,英国元帅、已退职的北大西洋集团最高副司令蒙哥马利公开抨击英国战后把领导权交给美国。而最近这位元帅更发表文章,要求改变一切由美国领导的这种局面,而要英国站出来。目前,英国也正在利用美国在柏林和德国问题上的困境和杜勒斯的病倒以及麦克米伦的访苏,乘机要夺取西方世界的“领导责任”。这一切曾经使美国大为恼火。美国报纸和议员公开攻击麦克米伦不配当“领导人”;还奚落地说,要担任主角是“由实力的事实决定的”(美“商业周刊”)。现在这一场斗争还正方兴未艾。
西德和法国也在伺机而起。1957年北大西洋集团巴黎会议时,西德、法国等都对所谓“相互依赖”下的美英联盟独霸北大西洋集团的做法极为愤慨。西德当时联合法、意组成大陆阵线来对抗美英。他们还以“加强磋商”为名,反对美国的独断独行。不久之后,戴高乐上台,他利用西欧大陆对美英不满的情绪,提出了建立美、英、法“三巨头核心”,要跟美英平分领导权。戴高乐的这种做法曾经引起美英的震动。但是美、英估计到戴高乐力量不强,对戴高乐的这个“三巨头核心”一直表示冷淡。于是戴高乐一方面加紧同西德勾结,组成法—德轴心来对抗美英,另一方面又决定把法国在地中海的舰队自行管理,而不交给北大西洋集团的美英将军们指挥,来拆北大西洋集团的台。戴高乐的这一决定使美国极为担忧。他们深怕其他国家起而效法,导致这个侵略集团的垮台。
西德对法国这种想争领导权的企图也是不满的。但是它的主要目标是跟英国争夺第二把交椅。西德在经济方面和大西洋集团内的政治地位上虽然可以和英国决斗,但是目前在柏林问题和德国问题上英国的有利地位和西德的孤立处境,使英国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向西德施加压力。因此西德就竭力拉拢法国来共同抵制英国。针对英国想当西方世界领导的企图,法、德两国公开表示:“西方联盟中(西)德、法两国伙伴不打算接受由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代替杜勒斯来进行领导”。虽然不久前麦克米伦曾经走访了巴黎和波恩,说什么大家已取得一致意见。实际上,西德和法国对英国感到的不安“还没有完全消失。”有消息说,阿登纳特别反对麦克米伦最近提出的“冻结”军备的计划。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说:“在阿登纳看来,这等于降低西德的身份,使它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居于第二流”。据“纽约时报”报道,阿登纳还说了这样的话:“这些英国人!他们应该知道,他们再也不能在欧洲大陆起领导作用了”。
北大西洋集团内部这种错综复杂的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正在加深这个侵略集团分崩离析的趋势。
军事上矛盾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北大西洋集团的矛盾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在军事方面矛盾也在扩大和发展。
长期来美国所制订的北大西洋集团的“外围战略”由于苏联军事科学和导弹技术的优势而完全破产。为了挽救它在军事上的颓势,美国统治集团曾经提出要在西欧设立中程导弹基地的计划,来包围苏联,并分散对美国本土的打击。但是从美国提出这个计划以来已经好几年了,但一直没有达到原定的目的。北大西洋集团内一些北欧国家丹麦、挪威由于担心美国这项计划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而公开拒绝美国在他们领土上设置中程导弹基地。而法国一直故意刁难,要由法国自己来控制导弹为条件,并且以此作为让法国打入北大西洋集团领导核心和美国讨价还价的资本。因此到现在为止,只有英国、意大利等几个国家同意美国设置中程导弹基地。但是法、意等国人民正在掀起反对设置导弹基地的运动,以迫使本国政府取消这种会带来严重灾难的协定。
另一方面不但美国历年提出的扩军计划一年又一年地不能完成,而且各国越来越自行其是。一些小国不听北大西洋最高司令部的意见缩短了兵役期。法国则收回地中海舰队指挥权不算,还曾拒绝由北大西洋集团合并它的战术空军。并且戴高乐还公开表示“希望完全改变想把盟国军队合并起来的吃力的作法,而在一国一国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合作制度”。与此同时,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也指责北大西洋“战略计划紊乱”,军事总部是“庞杂的、笨重的、充满冗员的”机构。他甚至也要求让北大西洋集团军队由各国自己统率。这种看法得到几乎所有西欧国家的响应。
事实证明,北大西洋集团逐步走向四分五裂的趋势正在加强。所谓“大西洋团结”只是一句谎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