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老当益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07
第8版()
专栏:

老当益壮
 鲁歌
最近,有许多老教师、老科学家被吸收到党的行列里来了。像八十高龄的陈垣校长,七十高龄的李四光部长,以及周培源、梁思成等同志,他们都已成了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们在被吸收入党之后,都用“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开始了第二次青春”等语句来表示自己的心情。这对于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每一个爱国的、正直的、学有专长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他们都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环境里度过了相当漫长的岁月,走过许多崎岖不平的道路。那时,他们往往怀着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但不能够实现,学了许多本领,得不到发挥。解放了,党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也给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随着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展,学术文化事业的繁荣,知识分子的知识有了广阔的发挥作用的场所。去年,在整风运动胜利之后,出现了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文化革命、技术革命开始进入高潮。这也正是知识分子们“英雄用武”之时,我们可以设想得到:多少青年学生需要教育?多少科学研究任务需要进行?多少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需要总结?只就全日制的高等学校来说,去年一下由二百多所发展到一千多所,就需要多少教师来担负教学任务?这是我们知识分子真正的“百花齐放”的春天。多年渴望把自己的真才实学贡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今天再也不会有什么“怀才不遇”的了。正像那些同志自己讲的:即使是垂暮之年,也仍然充沛着青春的气息。
后汉时代,马援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老当益壮”,这句话历来为一些不伏老的老年人用来自勉勉人,但在过去那漫长的年代里,正不知有多少有志之士一生潦倒,含恨以终。“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种说法,正是反映了他们的这种悒郁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在老老少少都能大展鸿图的社会主义时代,才能真正使得不伏老的人们“老当益壮”,为人民作更多的贡献。在劳动人民中间,被称为“老青年”,“老积极”的可敬可爱的老人,不是比比皆是吗?
这种“老当益壮”的光辉的战斗的形象,我们最近从瘫痪了十四年、但是始终战斗着的七十八岁的福斯特同志身上看到。他给毛主席的那封长信是如何使我们感到激动啊!在他的身上,谁能找到“衰老”那个字眼的影子呢?没有!有的只是旺盛的战斗意志,对未来的坚定的信心,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不是所有立志为人民服务的老年人(不管他是不是共产党员)的楷模么?年龄虽老雄心在,这正是社会主义时代老年人的胸襟。记得朱自清先生生前曾写过两句诗作为座右铭:“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如果从积极方面去看,这两句诗,也同样包含着不伏老的意味,能使人奋发,何况那“第二次青春”并不是夕阳,而是融融朝日呢!
我们所说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只是与青年知识分子相比而言,其实,一般都还在四、五十或五、六十左右的年龄,春秋正富,精力方强,八十岁的陈垣同志尚且不以“闻道过晚”而放松争取做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的努力,并且要以现在作为今后奋斗的起点,我们并不十分“老”的知识分子,能不更加鼓足干劲,奋起壮心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